中国花40亿求购手术机器人?美方天价垄断20年,国产替代路在何方

图灵汇官网

手术机器人“达芬奇”:中国医疗科技的新挑战

近年来,手术机器人“达芬奇”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据专家介绍,这种机器人可以显著缩短手术时间,以前需要2小时的手术现在只需1小时,且能够减少患者的创伤,加快术后恢复。因此,业内将其誉为“手术台上的上帝之手”。

据了解,9年前,为了提升医疗水平,我国不惜重金从美国引进了200多台达芬奇机器人,耗资超过40亿元。至今,我国每年仍需花费巨额资金从国外购买十多台达芬奇机器人。

许多网友对此感到困惑:“中国能够建造航母和火箭,为什么造不出手术机器人呢?”实际上,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国际市场竞争和技术壁垒问题。

美国企业垄断“上帝之手”20年?

1996年,美国直觉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手术机器人——达芬奇。这款机器人由一个操作台、几条机械臂和一个三维摄像系统组成,可以将手术误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借助达芬奇,患者从开腹手术到康复的时间可以从15天缩短到5天。

当时,达芬奇几乎垄断了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70%以上的份额。不仅如此,达芬奇在中国的售价高达350万美元,几乎是其他国家的两倍,这引发了业内人士的不满,认为这是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

此外,达芬奇的后续维护费用也十分昂贵,每年的运行成本高达1400多万元,医院必须每年至少做400例手术才能收回成本。这种高价使得许多医院望而却步。

国产“天玑”: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希望

面对高昂的进口费用,我国科学家选择了自主研发。2015年,我国成功研发出了第一台国产手术机器人“天玑”,其精准度达到了亚毫米级别,特别是在骨科领域,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天玑的成功案例包括为一名严重畸形患者进行手术,误差不超过1亚毫米。

与达芬奇相比,天玑的成本仅为500万元,每场手术的费用大约为2万至3万元。这对于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不仅降低了医疗费用,还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手术成功率。

除了手术机器人,近年来我国在生命科技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一种名为“益生好”的分子,原本由美国垄断,但现在已被国内企业实现自主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并且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前景展望

国产手术机器人“天玑”虽然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据统计,2022年,天玑仅售出几十台,而达芬奇售出1264台。这反映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成熟度仍有差距。

尽管如此,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国产手术机器人将在不久的将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以上是对原文的改写,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同时避免了直接引用和相似表达,以减少版权风险。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中国pl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