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人形机器人一直是科幻作品中的常客,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们似乎还未完全走出实验室。近期,随着一些市场的热议,这些科幻主角逐渐进入了公众视野,人们期望它们早日投入实际应用。
中国市场将成为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市场,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投身这一领域。在采访达闼机器人联合创始人杨光华时,我们了解到,人形机器人作为最接近人类理想形态的机器人,有望成为继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之后,在消费领域的“第三台计算机”。然而,目前它们的主要任务是提升智能水平和拓展应用场景,这与大学生毕业前的准备过程颇为相似。
机器人需要“像人”
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原型机的首次亮相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反映出人们对机器人外形的期待。杨光华指出,人形设计不仅具有心理意义,还有实际应用价值。
“从心理角度看,人们更愿意与人形机器人互动。”杨光华解释道。
尽管市场上已经存在多种不同形态的机器人,如下棋机器人、扫地机器人和陪伴机器人,但它们通常只具备特定的功能。然而,人形机器人依然吸引了更大的市场兴趣。波士顿动力、特斯拉和达闼均已推出了具有人体形态的机器人。杨光华介绍,这些机器人通常拥有与人类相似的高度和身体结构,比如达闼的机器人配备了34个柔性关节、灵活的手臂和手指以及能够自由移动的底盘,可以实现看、听、说、走、做等人类行为。
为什么人形设计如此重要?人形机器人制造商认为,只有具备类似人类的形态,机器人才能在人类劳动环境中取代人类的工作。“人形机器人可以直接使用现有的杯子、剪刀和门把手等物品,未来将能够适应人类创造的各种工具和设备。”杨光华表示,人类无法为机器人创建一个全新的世界,最终目的是让机器人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机器人“大脑升级”
人形机器人追求“像人”的终极目标,提升了机械设计的复杂度。而大脑环节被认为是“制胜法宝”,目前主要采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这是行业的主要趋势。
据杨光华介绍,达闼已实现了机器人的“大脑上云”,这意味着云端大脑更具智能,可以赋能各种机器人设备。相关的操作系统海睿OS集成了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机器智能控制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先进技术。
市场上也有研究者分析了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发现尽管零部件是成本占比最高的部分,但“大脑”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才能将机器转变为真正的机器人。
这种分析来自国盛证券对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的研究,显示机械产业链占据了人形机器人成本的大部分,包括伺服电机、减速机、控制系统、驱动器和机器视觉等关键部件。然而,要使人形机器人实现服务机器人的技术升级,还需要融合自动驾驶、视觉导航和传感器等技术。
“有了云端大脑,机器人可以不断自我学习、进化和成长。”杨光华指出,特别是在中国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机器人产业将受益于国产导航、视觉图像和语音语义技术的进步,向更加智能化、类人的方向发展。
机器人寻找“就业机会”
为了真正走出实验室,机器人需要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与人类相似,机器人“就业”也需要匹配的专业领域和合理的成本。
目前,市场关注度较高的波士顿动力机器人Atlas主要用于搜索和救援任务。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则被展示用于工厂搬运和浇花等任务。
“人形机器人还可以应用于家庭服务和老人陪护等领域。”杨光华指出,目前机器人已经能够完成药品配送、人员进出管理和夜间巡逻等工作,对于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来说,还能提供陪伴作用。谈及价格,他表示,亲民的价格至关重要,否则机器人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机器人人才储备也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相关人才结构涵盖从大学生到博士生的高学历研究型人才培养,也包括蓝领工人的培养。
达闼教育副总裁齐建伟表示,人形机器人行业需要推动国家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和机器人相关标准的建设。
10月17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达闼协办的中国机器人技能大赛和中国机器人创新与实践论坛已经开放报名,预计将吸引约400支队伍参加。“国家机器人行业专业人才短缺,我们希望通过高等院校的科研、专业人才实验室建设和职业产业学院等方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齐建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