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密度再创新高,工业机器人行业迎来新一轮洗牌

图灵汇官网

在IFR最新发布的中国机器人密度数据中,中国的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了新高度,提升到322台/万人。从2015年到2021年,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增长了5.3倍。

工业机器人行业正经历新一轮的洗牌,国产机器人领军企业埃斯顿已跻身第一梯队。过去,四大外资品牌——发那科、ABB、库卡和安川,在中国市场占据了80%的份额,并在汽车和电子行业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国产品牌的迅速崛起及大环境的支持,这一局面已经改变。根据MIR睿工业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出货量排行榜,埃斯顿首次超越ABB,进入了国际机器人第一梯队。

国产机器人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国产品牌的崛起已是大势所趋。众所周知,制造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而工业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凸显其重要性。长期以来,外资品牌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占有率超过60%,但经过国产品牌十余年的追赶,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在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领域,国产龙头企业如埃斯顿、埃夫特等,在伺服系统和机器人控制器方面实现了全面国产化。甚至在谐波减速机和RV减速机等高端零部件上,国产品牌如双环传动、奥一精机、绿的谐波、来福谐波等也实现了广泛应用。

在应用市场上,埃斯顿机器人在光伏电池片生产领域占据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并在钣金折弯机器人行业几乎实现了垄断。基于中国广阔的细分市场,埃斯顿采取了“通用+细分”的市场战略。一方面,通过通用市场实现规模化,迅速占领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利用自主核心部件(自主率达到80%以上)、成本、质量和定制化的优势,拓展细分市场,结合行业工艺和使用特点,定制开发专用机器人产品,使其比通用机器人更加高效、经济且易于操作。这一策略使得埃斯顿的工业机器人在多个下游行业中广泛应用,包括锂电池、光伏等新兴产业以及焊接等领域。

在全球机器人市场的新格局中,中国机器人品牌正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尽管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并始终将核心技术放在首位。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已完全摆脱对外技术依赖的风险。拥有核心技术与自主产业链,中国机器人企业具备更强的底气走向国际市场。埃斯顿收购了德国老牌焊接机器人品牌CLOOS,美的集团则收购了库卡,珞石机器人在日本布局,埃夫特出口到巴西。

当中国建立起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如今,中国机器人品牌开始向日本、美国、欧洲等机器人产业发达地区进军。未来,中国机器人品牌将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新时代的主角。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lxx1994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