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机器人领域迎来了诸多大事件。马斯克预告的Tesla Bot人形机器人Optimus还未登场,雷军就推出了小米的CyberOne(铁大)。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戴森投入巨资建设研究室,宣称将在十年内推出家务人形机器人;亚马逊收购了扫地机器人鼻祖品牌iRobot;现代则宣布成立波士顿动力人工智能研究所。这些举动引发了市场的极大关注,许多券商纷纷发布研究报告,探讨特斯拉是否能在两年内实现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以及产业链上哪些公司有望从中受益。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尽管马斯克的预告引起了广泛讨论,但实现量产的可能性在5-10年内更为现实。最大的问题是,人形机器人的实际应用前景如何?
8月11日,小米发布了CyberOne(铁大),这是一款拥有19个关节的人形机器人。虽然这款机器人的灵活性不如特斯拉预告的擎天柱(40个关节),但小米显然是跟随马斯克的思路前进的。优必选CEO周剑评论说:“小米这款机器人使用的技术并不复杂,早在2017年,国内顶尖大学的研究就已经实现了室外小跑。”
相比之下,波士顿动力采用的是液压驱动技术,能完成高难度动作,而小米的“铁大”则显得步履蹒跚。尽管小米的机器人尚未量产,但这一举动已经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关注,多家公司股价随之上涨。
尽管多家公司争相推出人形机器人,但真正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并不多。例如,波士顿动力尽管拥有领先的技术,但在商业化道路上屡屡碰壁。软银曾投资3700万美元支持波士顿动力开发面向企业和消费者的机器人Spot Mini,但最终未能实现盈利。
机器人企业的盈利难题在于高昂的研发和生产成本。据工信部数据显示,过去两年我国机器人行业仍处于亏损状态。即便是渗透率较高的清洁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也尚未完全实现盈利。
尽管人形机器人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实际应用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本田的阿西莫机器人虽然具备多种功能,但最终因缺乏实际应用场景而被退役。软银的Pepper机器人也因为高昂的成本和有限的功能而未能实现大规模推广。
四足机器人似乎更具实用性。例如,宇树科技生产的机器狗在某些特定场景下表现良好,但要实现大规模商用,还需要解决成本和功能问题。
人形机器人虽然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进展,但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需克服诸多障碍。相比之下,四足机器人可能更具前景,但也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探索。无论如何,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