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和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关键指标。
2000年之前,机器人的感知能力较弱,主要依靠预先设定的重复性机械动作来替代人工操作。进入21世纪,随着传感器的广泛应用及多种传感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机器人逐渐具备了环境感知能力,并逐步扩展到商业和服务领域。2015年后,人工智能技术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演进,专用芯片等硬件技术迅速发展,网络通信技术日益成熟,云计算和边缘计算也广泛普及。在这些技术的共同推动下,机器人的智能化和柔性化程度不断提高,应用场景不断扩大,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显著扩展,机器人产业迎来了新的增长高峰。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十三五”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5%;产业格局不断优化,以智能制造和智慧服务为目标的企业不断涌现;技术水平持续提升,视觉算法、运动控制、高性能伺服驱动、高精密减速器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整机的功能和性能显著增强;集成应用大幅扩展,机器人在多个领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包括工厂生产线、仓储物流、教育娱乐、清洁服务、安防巡检和医疗康复等。
尽管机器人产业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高度依赖于本体的算力和小样本学习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突破“云-边-端”一体化智能机器人的技术瓶颈。其次,机器人本体仍然不够轻便,柔性化程度不高,执行精度受限,这需要“云-边-端”的协同配合以及新型材料和特殊机构设计的突破。最后,机器人的成本依然较高,中小企业难以大规模使用,这不仅需要优化制造工艺和扩大应用场景,还需要推广机器人即服务(RaaS)的理念,通过租赁服务和区域工厂探索,使中小企业能够负担得起并有效利用机器人。
在此背景下,阿里云加速器联合行行查研究中心,携手深创投、元璟资本、璞跃中国等机构以及多家创新企业,积极开展中国机器人行业的研究工作。在分析当前机器人市场现状和产业图谱的基础上,对人工智能、5G、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如何赋能机器人智能化、轻量化、柔性化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企业案例研究了机器人企业的上云实践与成效,提出了机器人云上发展趋势,最终形成此报告,旨在为关注机器人发展的同仁们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洞见。
该报告共有122页,如果您觉得这份资料对您有帮助,希望获取完整的电子版内容参考学习,可以关注、评论和转发,然后私信我: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