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科研团队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生物繁殖方式,并成功研制出了历史上第一个能够自我复制的“活体”机器人。
据相关报道,科研人员首先从非洲爪蟾的胚胎中提取干细胞,培养成皮肤细胞或心肌细胞,然后将这些细胞分割成单个细胞,在显微镜下组装起来。这些早期的“活体”机器人可以环形移动,大约能存活一周左右,一旦能量耗尽就会自然分解。
随后,科研人员借鉴人工智能的设计理念,将球状的“活体”机器人改造成了类似电子游戏《吃豆人》的形状,最终创造了全球首个能够自我复制的“活体”机器人——Xenobot。
机器人还是生物体?
尽管目前人们称Xenobot为“活体”机器人,但它究竟是属于机器还是全新形态的生物体,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生物学教授叶盛认为,这种“活体”机器人处于生物和机器之间的模糊地带,在行为模式上与现有的机器人非常相似。
叶盛解释道,所谓机器人是指能够自主完成特定任务的装置,而这次的细胞集合体同样具备自主行动的能力。然而,由于它由细胞构成,具有能量利用和新陈代谢等生命的基本特征,因此难以明确归类。
部分科学家认为,生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能够自主繁殖。最新一代Xenobot的一大突破正是其具备自我复制的功能。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副教授王小伟指出,Xenobot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机器人,而是一个活的、可编程的生物体,它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型人造物的诞生。
王小伟表示,我们通常所说的机器人是机械装置,通过计算机编程来执行特定任务。而Xenobot既不是纯粹的机器,也不是完全的生物体,它是由人工创造出来的有机体。
是否会威胁人类?
生物学专家:短期内不太可能
这种能够自我复制的“活体”机器人的问世,引发了人们对科幻作品中描绘场景的联想。一些网友担心,这可能会导致一种能够毁灭人类的致命生物武器。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王小伟副教授认为,虽然这种担忧具有浓厚的科幻色彩,但这种焦虑是真实的。
然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叶盛教授指出,目前实验室里的“活体”机器人不具备在自然界中独立生存的能力,因此短期内不会对生态系统或人类社会构成威胁。
叶盛表示:“目前不必过分担忧,但如果未来它的功能变得更加复杂,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自我复制的能力提升,那么它与自然界的互动将变得难以预测。长远来看,安全性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以确保其安全性。”
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尽管当前的“活体”机器人只能在实验室环境中工作,仅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但美国佛蒙特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约希·邦加德认为,这项融合分子生物学和人工智能的技术有望应用于多种领域,如清理海洋中的微塑料、检查植物根系以及再生医学等。
乐观的研究者相信,未来的“活体”机器人或许能为创伤、先天缺陷、癌症及衰老等疾病提供更加直接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王小伟副教授认为,这些目标在未来有可能实现,但目前的研究成果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王小伟说,现阶段的Xenobot仍在科学研究阶段。“科学家的主要目的是观察能否创造出能够自我复制的有机体,至于将来是否能应用于医疗等领域,前景非常光明,但要达到高度可控的状态,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