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马斯克满怀激情地介绍了一款名为“擎天柱”的人形机器人。宣传视频充满了电影质感,展现了这款机器人的高端科技和简约设计。这款机器人的身高为1.73米,重量56公斤,可以携带20公斤的物品,行走速度达到每小时8公里,并配有显示屏幕,提供多种实用信息。
马斯克表示,这款机器人基于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旨在完成危险、重复和枯燥的工作,逐步替代人类的繁重体力劳动,如家务、送货和购物等。然而,宣传视频刚播出,人们看到的却是戴着黑色面具、穿着白色皮衣的“机器人”表演机械舞。场面一度尴尬,马斯克解释这只是展示,并承诺最终成品将在2022年完成。
几个月过去了,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马斯克再次提到,计划在2023年推出首款Optimus机器人,并暗示9月30日的特斯拉AI日将是重大发布。尽管如此,他并未提供任何详细参数或演示视频,这使得人们对这款机器人的期待变得模糊。
尽管特斯拉的股价有所回升,但笔者并不看好这款机器人的实际应用前景。
生而为机器人,这仍然是一个看脸的世界。3月31日,本田宣布仿人机器人阿西莫正式退役。阿西莫在其不到22岁的短暂生涯中,曾被视为日本机器人技术的顶尖之作。然而,高昂的研发和维护成本,使其无法进入普通家庭。阿西莫不仅造价高达数百万美元,而且每月租金高达1万美元,远高于人类接待员的薪资。其实用性也非常有限,例如不能提重物、不能适应复杂环境、充满电后只能运行40分钟、语音互动能力有限等。
尽管阿西莫在20年间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其高昂的成本和有限的应用场景,使得该项目始终未能实现大规模商用。随着本田背后的政府和财团支持减弱,阿西莫的前景变得黯淡。相比之下,近年来服务型机器人在接待、送餐等场景中快速发展,显示出更强的实用性和市场潜力。
打造与人类一模一样的机器人,一直是人类的梦想。然而,关于机器人是否应该与人类外形相似,一直存在争议。许多人认为,人形机器人是一种不必要的研究。人类社会中的大多数建筑和工具,都是为了方便人类使用而设计的,因此,如果要造一台通用机器人,人形是最合适的。人形机器人可以使用人类现有的工具,无需额外设计新的工具或生产环境。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在某些场景中更容易被接受,例如产后护理、幼儿陪伴和老人看护等。
然而,人形机器人也面临着“恐怖谷”效应的挑战。当机器人与人类外貌非常相似但又不完全一致时,人类可能会产生厌恶和恐惧。这是因为人类对机器人的情感反应受到其外观的影响。尽管如此,人形机器人在情感交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斯拉的“擎天柱”采用极简风格,不使用具体面貌,也是出于对恐怖谷效应的考虑。
1月27日,特斯拉宣布今年不会推出任何新车,而是将工作重心放在人形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技术上。市场反馈显示,资本更希望看到特斯拉交付更多的新车,而非未来的可能性。随后,特斯拉股价暴跌11.55%,市值蒸发超过千亿美元。马斯克需要为特斯拉的长远未来负责,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特斯拉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技术瓶颈。当前的仿人机器人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实际应用的可能性。例如,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虽然在动态性能方面表现出色,但其外观设计并不符合人体比例,操作性能也有待提高。
此外,仿人机器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全球经济衰退使得科研经费变得更加稀缺。因此,投资人不太愿意为仿人机器人项目提供资金。与此同时,公众对人形机器人的期望过高,而实际技术水平却远未达到预期,这进一步加剧了期望落差。
在现实世界中,关于人与AI的关系讨论从未停止。然而,真正具备智慧的机器人,目前仍停留在科幻作品中。现在谈论机器人,我们更多地指的是那些日常使用的清洁机器人。随着商业环境变得日益现实,资本对创新的支持也在减少。尽管机器人赛道仍在发展,但实用性和市场潜力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