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机器人在港股上市8个月后,又开始了筹备科创板上市的工作。
2022年6月1日,微创机器人的董事会提议向中国相关监管机构申请发行不超过1.16亿股A股,并计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申请A股上市交易。微创机器人于2021年11月2日在港交所上市,发行价为35.52港元/股,募集资金净额约为13.75亿元人民币。
此次公告显示,微创机器人的董事会计划继续募集资金约28亿元,主要用于手术机器人研发、产业化、营销体系建设及学术推广等项目。此举使得其股价在港股市场表现良好,目前微创机器人的市值约为270亿元。
毫无疑问,科创板又迎来了一家重要的企业。科创板的上市门槛相对宽松,不需要企业必须盈利,提供的“五选一”上市条件对创新型企业极具吸引力,特别是第五条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且需要满足其他特定条件。
尽管如此,市场仍存在一些担忧。近年来,许多企业在两地上市,选择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双重上市。然而,有券商认为,这类股票上市后破发的情况较多,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对此类方式的认可度不高。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对科创板的退市机制有所顾虑。根据相关规定,如果企业最近一年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或者市值低于5亿元等条件之一成立,该企业将面临退市风险。
以天智航为例,作为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企业,天智航的市值从上市初期的360亿元跌至2022年6月2日的62.10亿元。2021年,天智航营业收入增长14.80%,达到1.56亿元,但仍然亏损7993万元。受疫情影响,其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大幅下滑至1715万元,引发了部分投资者的担忧。
不过,天智航2021年的研发费用达到了1.1亿元,同比增长48.14%,占营收的比重约为70.37%。这表明其研发强度极高,可能是为了在未来的大规模发力做准备。
微创机器人2021财年的年报显示,公司在2021年实现了215万元的营业收入,亏损5.83亿元,亏损同比扩大179.08%。微创机器人的研发费用同样高达3.93亿元,费用率约为183%。尽管如此,微创机器人储备的资金依然充足,其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已于2022年1月获批,鸿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也有望在2022年获批。此外,蜻蜓眼三维腹腔镜也在2021年6月获批。微创机器人引进的R-ONE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已完成国内注册临床试验,预计回归科创板会比较顺利。
微创机器人预计,如果商业化进程符合预期,这几款产品有望带动公司2026年实现约30亿元的收入,但在此之前,公司可能会经历较长的市场推广亏损期。
微创机器人于2020年底就有计划在科创板上市。2020年12月31日,微创机器人与中金公司签订了上市辅导协议,但由于最终选择在香港上市,双方解除了协议。微创机器人在上海和深圳设有两个中国研发中心,并在全球范围内布局海外研发中心。
如今,全球创新医疗器械企业的技术差距并不明显,微创机器人和天智航都在加速国际市场的布局,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市场。多家企业也在快速推进核心产品的国际市场临床研究和推广。例如,天智航在2021年12月14日获得了CSA认证,为其产品申请FDA和CE认证做好了准备。微创图迈等腹腔镜机器人也已获批上市销售。
总之,医疗领域一直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专利密集型的行业,具有很高的技术壁垒。即使是行业龙头直觉外科也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以应对全球竞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国的医疗手术机器人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但仍需面对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