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未来科技对话》第一期:人机协同的服务机器人离我们有多远?

图灵汇官网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早在2002年,阿西莫机器人就已在纽交所亮相,并迅速走红;2005年,波士顿动力推出的机器大狗和后来的Atlas跑酷机器人频繁登上热搜;2021年,全球服务机器人的销售额达到了146亿美元,同比增长32.2%,创下近五年来的最高纪录。

如今,消毒机器人和配送机器人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冬奥会场馆内的炒菜机器人和送餐机器人也成为了网红。机器人技术系统十分复杂,涵盖机械主体、感知系统、决策系统、执行机构和动力交互,这些部分可以类比为人体的躯干、感官、大脑、关节和肌肉。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机器人不仅能听懂和看见,还能说话和交流,甚至具备了嗅觉功能,比如机器狗的嗅觉在奥运安保中承担了危险品检测的重要任务,展示了机器嗅觉的巨大潜力。

然而,服务机器人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触觉、嗅觉和味觉传感器缺乏统一标准,训练数据不足,导致应用难以普及。此外,机器人的电池续航能力有限,电机效率也有待提升。阿西莫机器人在今年因电池续航不足和电机成本过高而被暂停生产。

尽管如此,机器人在未来生活中无疑将扮演重要角色。为了更好地理解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 扫地机器人、机器外骨骼和农业播种机,是否都属于服务机器人?
  • 一个带有智能底盘的箱子能否称为送货机器人?
  • 特斯拉制造的机器人一定要模仿人类外形吗?
  • 当前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如何?
  • 自然界为何没有进化出轮子,人类为何没有进化出像机器人一样的显示屏?
  • 机器人领域的基本知识有哪些?
  • 如果机器人负责给婴儿洗澡,能否确保其不会混淆洗澡水和婴儿?
  • 是否存在一种机器人可以长期居住在高压电线上,自行解决能量供给问题?
  • 一台扫地机器人需要适应多种工作环境,如办公室、商场、超市、酒店和广场,这有多困难?
  • 两个机器人之间的沟通是否需要使用人类语言?
  • 家用服务机器人是否会泄露家庭隐私?
  • 服务机器人是否会取代人类工作?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腾讯研究院邀请了五位行业专家进行讨论,他们分别是:

  •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丁汉
  •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清华未来实验室主任、2022北京冬奥会技术应用创意概念设计团队负责人徐迎庆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副院长、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特种机器人中心主任丁宁
  • 腾讯首席科学家、RoboticsX实验室及腾讯AI Lab负责人张正友
  • 腾讯投资董事总经理余海洋

2022年6月8日,期待与您云端相聚,不见不散。

欢迎关注创业邦公众号或官网,预约观看此次直播。(腾讯新闻APP、腾讯研究院、腾讯投资、腾讯院士专家工作站、量子位、创业邦、富途视频号同步直播)

《T3未来科技对话》将继续探讨更多前沿话题。数字科技正快速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构建出一个智能泛在、虚实共生的新时代。面对疫情、经济波动和国际竞争带来的不确定性,科技无疑成为应对变化的关键工具,引领我们进入数字时代的未来之门。

腾讯研究院联合腾讯新闻、腾讯院士专家工作站、腾讯投资、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和腾讯各大科技实验室,共同发起了《T3未来科技对话》,旨在邀请科学家和行业专家共同探讨科技趋势,探索走出实验室的创新成果。

敬请期待更多主题:数字虚拟人、能源科技、脑机接口、数字孪生等。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芯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