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计算机后,机器人正成为教育的新一代基础设施

图灵汇官网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新增了1961个专业点和31种新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新增的专业中,热门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和智能制造工程等。

近年来,建设与机器人相关的专业已成为教育界的新兴趋势。五年前,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迅速进入公众视野。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数据,中国机器人产业人才缺口巨大,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450万人。这一现状促使众多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纷纷开设相关专业。

截至2021年,据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统计,已有301所高校成功申报了“机器人工程”专业,215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171所高职院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大批中职院校也开设了服务机器人装调与维护专业。这表明我国在机器人工程专业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随着越来越多高校开设相关专业,社会上的专业技能培训也在增加,未来在招生和就业方面的竞争将不可避免。那么,高校机器人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里?

当前,首批机器人专业的本科生即将毕业,据机器人大讲堂报道,这些学生中有少部分选择了继续深造,其余大部分则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工作。目前,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相关企业非常欢迎高校毕业生,特别是那些软件和硬件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此外,机器人专业的人才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人才缺口主要集中在机器人制造厂商、系统集成商和应用企业。现在,汽车、3C、锂电、半导体等行业的企业在机器人研发与应用岗位上也需要大量人才。这种就业趋势意味着什么?未来高校应如何培养机器人专业人才,以确保他们在未来3-5年内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当前,社会各行业对于机器人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随着工业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机器人行业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扩展到了协作机器人、物流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等多个领域。这种扩展不仅增加了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还促进了跨学科的工作特性。

根据2021年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智能制造领域如“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职业的需求持续增加。为了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高校在机器人专业教育中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各种主流品牌的机器人安装、应用、维护、调试、故障排除、智能操作和系统集成等技术。

协作机器人因其灵活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已成为许多高校机器人教育的重点。然而,高校毕业生从理论到实际工作的过渡仍需时间,因此需要了解具体企业的机器人操作手册和工艺应用手册,并在工作中不断提升技能。主流品牌如节卡的机器人,由于其稳定的品牌性、简单易学的开发特性,受到了很多高校的青睐。

节卡机器人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简单易学的特性,逐渐成为高校教育和研发的首选。例如,节卡的MiniCobo协作机器人采用一体化智能驱动模组设计,具备轻盈小巧、灵活度高、安装方便、操作简单等特点,非常适合高校教育和各类应用场景。

除了高校教育,机器人编程和信息技术培训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机器人教育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双减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机器人教育的发展,使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卡机器人凭借图形化编程、拖拽示教等技术,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机器人开发和使用技巧,从而全面了解现代工业设计、机械、电子、传感器等技术。此外,协作机器人的交互特性也为软件和算法开发奠定了基础。

节卡机器人还与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创新中心,以促进产教融合,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节卡机器人通过“节小苗计划”等项目,积极培养机器人行业人才,为未来的机器人普及贡献力量。

随着政府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智能制造领域正在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关键部分,将在未来迎来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校应提前布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专业,以抢占未来人才竞争的高地。

为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需要通过全社会的机器人教育,实现弯道超车。而加大机器人等科技教育设施的建设,已经成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