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行业迎来关键机遇期
本报记者 刘瑾
机器人正在加速融入日常生活——酒店提供咨询服务和送货,餐厅传送菜品,工厂车间搬运货物,手术室进行精细操作……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宋晓刚在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指出,我国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十四五”期间,国产机器人品牌应抓住这一机遇,补齐产业链短板,解决“卡脖子”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
应用场景日趋成熟
我国机器人研发始于上世纪70年代,但直到2010年才开始产业化进程。得益于产业化的推动,整个行业迅速崛起。
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提到,2020年中国机器人产业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中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同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连续八年位居全球首位,装机量占全球总量的44%。同时,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的潜力也开始显现,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制造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29亿元,同比增长41%。
宋晓刚表示,目前我国自主品牌机器人已在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整机集成应用、标准检测认证等方面初步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基本能满足工业需求。
他分析说,一方面,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且门类齐全,具备向高质量制造转型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减少和用工成本上升,各行各业加速向智能化转型。新冠疫情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无人化和少人化趋势,增加了市场对机器人的需求。
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智能社会和智能家居两大方向持续增长。
宋晓刚预计,随着越来越多的服务机器人进入家庭,承担清洁、教育、陪伴等任务,服务机器人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领军企业展望未来
机器人产业的领军企业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认为,近年来机器人在服务、医疗、健康、教育、安全等领域不断发展,未来这些市场的规模可能迅速超过工业机器人市场。
定价和产能面临挑战
机器人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资本热度。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21年前八个月,我国机器人产业发生60多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超过120亿元。
近期,多家知名企业纷纷推出机器人产品,如小米的仿生机器人CyberDog“铁蛋”、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以及小鹏汽车的机器马“小白龙”。
然而,机器人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宋晓刚指出,尽管在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领域取得了进展,但要迈向高端市场,仍需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
依赖进口的核心零部件使得大量利润流向海外供应商。此外,自主品牌在成本控制上不占优势,售价低于国外品牌,导致整体盈利能力不足,影响研发投入。
“已有部分企业开始使用国产关键零部件。”宋晓刚表示,这是一个重要的窗口期,需要提升关键零部件水平,降低成本,保障产品研发和生产周期。
他认为,产能规模虽有差距,但确保批量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更为关键,这是自主品牌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在焊接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和小型多关节机器人等领域已有所提升。
曲道奎认为,随着市场规模扩大、资本活跃和技术成熟,我国机器人产业有望从“战略跟随”转变为“战略引领”,在许多产品技术领域实现“并跑”甚至“领跑”。
细分市场蕴藏机遇
9月27日,海康机器人发布了新一代移动机器人(AMR)架构平台“智能基座”。
移动机器人被认为是近年来机器人产业的最大风口之一。海康机器人公司副总裁兼AMR业务部总经理吴永海介绍,目前海康机器人AMR业务已累计服务全球客户超过1500家,交付AMR超过30000台。
自主品牌在细分市场的优势日益显著。泰合资本副总裁马晔赟表示,机器人公司真正的护城河在于行业认知、成本优势和产品矩阵。未来的头部机器人公司应从“设备供应商”转型为“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
任何细分领域都有巨大市场潜力。宋晓刚指出,这是一个重要的窗口期。国外品牌目前主要生产通用型机器人,一旦盈利能力下降,可能会转向细分市场。自主品牌的优势在于本土化,便于开发符合细分市场需求的机器人产品和零部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或通过创新实现追赶、并跑甚至领跑。
曲道奎对国产机器人未来充满信心:“新一轮产品迭代为我们提供了超越的机会。未来龙头企业应聚焦平台性技术,隐形冠军则需深耕细分市场,核心部件需紧跟全球发展趋势,形成全面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