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5G、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逐渐受到重视,机器人产业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机器人市场的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机器人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推动整体产业升级。
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经从初级阶段逐步迈向成熟。机器人技术已成为推动新一代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的关键力量。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前景的吸引下,机器人成为了各行各业竞争的重要领域。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跨界参与者积极布局,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工业机器人,其发展尤为迅速。据统计,2012年至2020年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逐年上升,2020年的产量达到237,068台,同比增长19.1%。截至2021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的产量为136,405台,同比增加73.2%。总体来看,工业机器人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与此同时,中国在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领域也加大了研发投入,新松、大疆、埃斯顿和国辰机器人等企业持续推动应用场景拓展和技术研发,加速相关产品的商业化进程。
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前景广阔。然而,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阻碍因素,如人才短缺和技术瓶颈问题。
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人才和核心技术的支撑。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机器人领域的各种人才资源日益稀缺,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储备不足和流失问题愈发严重。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
为了实现机器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在人才培养和技术革新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针对人才短缺问题,学校可以增设相关技术课程,为企业培养更多高新技术人才;政府可以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减少人才流失;企业可以通过举办培训活动提升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技术创新方面,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它们增强创新能力;科研机构则需集中精力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在机器人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取得突破。
目前,腾讯、科大讯飞等企业已经开始结合国家政策,建立人才培训和科研技术培训班,以保持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人才培育和技术研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持续补充人才和技术资源。未来,一旦解决了人才短缺和技术瓶颈这两个关键问题,中国将在国际机器人市场上占据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