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处理这些成绩,我国机器人市场春天永不会来

图灵汇官网

全国人大代表聂鹏举在两会期间提出建议,强调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之一。他呼吁加大对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方向发展,提升国产机器人的研发与制造水平。

近年来,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约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并且保持着超过20%的增长速度。然而,尽管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仍面临自主创新不足、核心技术和人才缺乏以及高端零部件依赖进口等挑战。

我国工业机器人在哪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未来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核心零部件仍需自主研发

当前,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焊接、喷涂、搬运、装配、切割等领域。控制器、伺服系统和精密减速器是其技术难度最大的三大核心部件。伺服系统更是各类机器人和精密设备的关键组件。

尽管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但机器人所需的核心零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在机器人产业发展初期,“四大家族”(ABB、发那科、库卡、安川)占据了主导地位。国产机器人起步较晚,错失了先发优势和技术成本优势。

然而,凭借庞大的消费市场,我国在核心零部件领域仍具备发展潜力。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智能化产品的普及,机器人市场迎来了新的机遇。即使在疫情期间,国产机器人仍展现出强劲的市场表现,特别是在服务机器人领域。

总体来看,虽然国产工业机器人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但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部分国产机器人通过技术创新,已经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相较于进口品牌,国产机器人凭借更高的性价比优势,赢得了更多国内外制造企业的青睐。

价格战制约健康发展

虽然国产机器人凭借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取得了一定的份额,但在国内市场,价格战现象较为普遍。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替代简单重复性劳动,过于昂贵的机器人将失去竞争力。因此,低成本的机器人更有利于推动工业4.0和智能制造计划的实施。然而,智能制造不仅需要低廉的价格,还需要高质量和先进功能,这意味着投入成本不会很低。

以AGV(自动导引车)为例,近年来国内AGV市场发展迅速,涌现出众多AGV制造商。尽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价格战频发。例如,一台普通AGV产品在几年前售价约为16万元,而现在某些企业甚至将其降至不到4万元。这种低价竞争不仅压缩了利润空间,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然而,许多买家因成本限制或对AGV了解不足,往往倾向于选择低价产品,从而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这种趋势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事实上,适度的价格竞争有助于促进产业化和规模化,但过度的价格战则会扼杀行业。

机器人密度有待提升

机器人密度是指每万名工人中拥有的机器人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指标。尽管中国机器人市场庞大,但在制造业自动化水平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97台/万人,首次超过全球平均水平。预计到2021年,这一数字将突破130台/万人,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例如,美的集团正积极提升机器人密度,过去五年科研投入超过300亿元,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了多个研发中心,并拥有超过10,000名研发人员。目标是将机器人应用密度提升至625台/万人,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系统集成商发展受阻

目前国内机器人企业中有80%以上是系统集成商,而非机器人本体制造商。在国产工业机器人起步阶段,少数生产本体的企业曾实现盈利,但由于售后服务问题频繁出现,成本高昂,系统集成商应运而生。系统集成项目几乎都是非标准化的,每个项目都有独特的需求,这使得规模化生产变得困难。尽管市场需求庞大,但系统集成商的活力并未被充分激发,主要问题在于:

  • 非标准化项目: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需求,难以规模化。
  • 行业壁垒:由于机器人集成是二次开发产品,需要熟悉下游行业的工艺,聚焦于某一领域可以获得较高的行业壁垒,但跨行业拓展业务却很难实现。
  • 资金压力:系统集成商通常需要垫资,因此在扩展业务时需谨慎考虑项目数量和规模。
  • 人才需求:系统集成商对人才要求极高,核心销售人员、工程师和安装调试人员的需求很高,这增加了企业发展的难度。

然而,工业机器人产业本身是一个集系统集成、先进制造和精密配套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系统集成是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摆脱核心技术限制、扩大市场规模等任务任重道远,但系统集成仍是现阶段可以突破的重点领域。

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未来:充满希望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大力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工业机器人正在得到广泛应用,国产机器人生产线改造和国产化进程加快,使得国产机器人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研发等方面获得了更多的实践和探索机会。

特别是工业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如减速机和电机等关键零部件,随着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和质量需求的提升,其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国产机器人在成本控制和可靠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望在未来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总之,尽管国产机器人在某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但差距正在逐渐缩小。部分国产机器人通过技术创新,已经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展示了本土企业的实力。凭借更高性价比,国产机器人将继续赢得更多国内外制造企业的青睐。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柳奕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