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和充电需求的增加,移动充电机器人作为重要的补充力量,将在更多场景中实现商业化运营。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和充电需求的增加,使得移动充电机器人成为重要补充力量。预计到2025年,全球移动充电车市场规模将达到数百亿元。移动充电机器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配备专人操作,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另一类是自动驾驶移动充电机器人,主要应用于高端商超和居住区的地下停车场。
尽管移动充电机器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市场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制造和运营成本高、应用场景有限、法规和标准不完善等问题。行业资深人士李志平认为,移动充电机器人未来拥有无限可能,除了提供充电服务外,还可以用于车辆救援和作为第三方电源供电。
在今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多地高速服务区引入了移动充电机器人,有效地缓解了新能源车主的充电难题。例如,上海金山首次投用了智能移动充电机器人,大幅提高了充电效率。此外,江苏的高速服务区通过移动充电机器人服务,减少了排队等待时间,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
移动充电机器人等新型充电设备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前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未能跟上新能源汽车的增长速度。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472万辆,而同期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仅为1024.3万台,桩车比约为1:2.4。这意味着充电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移动充电机器人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它不受固定车位限制,能够快速充电,显著提升了充电便捷性。其次,移动充电车实现了从“车找桩”到“桩找车”的转变,作为一种临时快速补电方案,与固定充电桩形成互补,构建了更完善的电动汽车补能生态。最后,移动充电车在优化电网负荷、促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移动充电车具有诸多优势,但其生产和运营成本相对较高。根据行业分析,移动充电机器人初期投资成本约为固定充电桩的1.5至2倍。然而,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成本有望逐渐降低。此外,移动充电机器人市场还面临公众认知度低、政策与标准缺乏等问题。
移动充电机器人这种新的补能方式最早由大众汽车提出。2018年,大众汽车推出移动充电机器人概念。国内企业在2020年进入这一领域,最早入局的是享奕自动化、动进智能等机器人企业。目前,已有超过40家企业参与其中,包括一汽红旗、国家电网、能链智电、国轩高科等企业和创业公司。
作为较早入局的企业之一,易加能在全国率先研发并批量生产移动充电机器人。截至目前,易加能已在全国范围内投放1233台移动充电机器人,覆盖15个省市的80多个城市,累计放电量超过1000万度,服务新能源汽车用户超过50万人次。此外,易加能已进入海外市场,出口设备超过300台,出口地涵盖美国、印尼、德国等地。
虽然移动充电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面临诸多挑战。行业专家认为,移动充电机器人未来将在适合的场景中得到应用,但主流市场仍将以社区慢充和公共快充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