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医疗机器人革新医疗实践:聚焦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的突破与挑战
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简称“2024WRC”)汇聚了169家企业的600多款机器人,它们在书法、橘子夹取和跑步等活动中展示了新一波机器人热潮。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医疗机器人在此次展览中展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不少创新性首发产品崭露头角。
在这次展览中,北京奥达智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张博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的专访。张博指出,近两三年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快速迭代极大地提升了手术机器人的适用性和临床应用速度。未来,手术机器人技术将更加注重标准化与精准化,有望显著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然而,张博也坦承,医疗机器人实现商业化进程的缓慢是行业的普遍共识。目前,该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高昂的研发成本、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导致的产品价格高昂,以及技术路线与临床需求之间的不平衡。若商业化进程未达预期,资金压力大的企业可能面临淘汰的风险。对于国内的手术机器人厂商而言,他们需要在3至5年内完成国外厂商用了20年才完成的商业化过程。同时,厂商还需在保证研发投入的同时,最大化地提升产品的临床价值,以应对资金压力与市场挑战。
在谈及手术机器人的主要技术难题时,张博特别提到了软组织精准穿刺的问题。传统的手术方式依赖医生的经验判断,尤其是在肝脏肿瘤穿刺消融手术中,医生需在意识融合下寻找血管和病灶位置,对医生的个人能力要求极高。超声技术虽能提供实时观察,但由于图像清晰度较低且可视范围有限,难以全面掌握情况。只有经验丰富的医生才能一次定位成功。
国内手术机器人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问题,但仍面临软组织精准穿刺的挑战。张博解释道,机器人需适应患者呼吸、体位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组织移动,而现有的技术往往过于依赖传统算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浪潮的兴起,特别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技术进步,为手术机器人提供了加速技术落地和临床应用的可能性。张博展示的木星智能软组织穿刺介入导航手术机器人,正是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将术前CT影像与术中实时超声图像进行融合,实现了30%的手动操作和70%的自动化操作,辅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定位病灶位置,提高了穿刺精度。
展望未来,张博认为手术机器人技术将更加注重标准化与精准化,有望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不仅需要克服技术难题,还需解决商业化过程中的一系列挑战,包括模型闭源、数据合规化、人才短缺等问题。张博强调,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过程需要政府、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增强公众的信任与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