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无人驾驶汽车还只是科幻小说中的幻想,人们憧憬着荧幕中那些无需人工操控却能自如行驶的智能汽车能真正驶上现实的道路。西安交通大学“先锋号”研发团队正致力于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
在最近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中,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团队研发的“先锋号”无人驾驶智能车一举夺魁,“发现号”则获得了三等奖。
这次夺冠并非“先锋号”的首次胜利,自2018年参加“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以来,它已经连续五年夺冠。“先锋号”凭借其高精度的语义地图、全面的路径规划和精准的自动泊车技术,赢得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了无人驾驶领域的明星。
作为我国最早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是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的支撑单位,如“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国家重点学科、“视觉信息与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
该团队在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自2002年起,团队陆续开发了“夸父号”“挑战号”“发现号”“先锋号”“奋进号”等一系列自动驾驶智能车验证平台,曾获得2014年IEEE智能交通系统杰出团队奖。
团队的成功离不开西安交通大学深厚的人工智能学科背景。作为该研究所的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末便开始布局无人车的研究,带领团队在模式识别、机器视觉等多个重要领域进行了长期、系统的创新性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不仅在技术创新上取得成就,也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学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并于2019年获得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本科新专业的建设资格。许多杰出校友,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汪涛、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信号处理集成电路和存储系统领域著名学者张彤教授等,都是西安交大的骄傲。
为了进一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西安交通大学创办了“人工智能试验班”,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试验班拥有高水平的师资团队,课程设置对标国际一流大学,注重学科交叉,并提供更多的保研机会,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
郑南宁院士强调:“我们需要大量工程师,去构建人类的幸福。”从2005年那场开往敦煌的无人驾驶之旅开始,西安交通大学已在智能汽车领域踏上了“飞驰之路”。在未来,西安交大将继续引领我国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成为这一领域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