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技术被视为众多网约车平台的救命稻草,尤其是在其刚刚提出时,百度在2017年的直播演示曾引发广泛讨论。
这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初步探索,也是行业内新竞争的开端。
六年间,几乎所有知名的网约车平台,无论是一线还是二线城市的企业,都在尝试涉足自动驾驶领域。滴滴作为行业巨头自然不例外,其他如小马智行和百度旗下的萝卜出行也在努力攻克这一难题。相比之下,专注于顺风车业务的滴答出行和一喂出行则显得从容许多,它们似乎并不急于依赖自动驾驶技术。
资本市场的看好让网约车司机们感到不安:如果自动驾驶技术真的普及开来,他们的生计将何去何从?
7月,北京的部分地区开始了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试运行,相关企业在特定区域展示其技术成果。不过,为了减少对交通的影响,这些试运行主要集中在郊区等较为偏远的地方。
通过深入了解,可以发现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以下是几个主要问题:
一、价格问题
自动驾驶网约车的费用比传统的人工驾驶高出不少。例如,普通网约车在北京的起步价约为13至14元,而每公里的费用则在2元左右。而在3.5公里左右的距离内,乘客使用人工网约车的费用大约在20元左右,有时甚至更低。相比之下,萝卜快跑在优惠后的价格为31元,明显高于人工网约车,这使得自动驾驶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难以成为乘客的首选。
二、服务水平
乘客的需求多种多样,包括上下车地点的变化和对车速的要求。目前,自动驾驶车辆只能在固定地点上下车,虽然地图和系统提供了许多选项,但仍无法完全满足乘客的灵活性需求。此外,自动驾驶车辆的速度较为固定,即使有加减速操作,也无法根据乘客的具体要求及时调整,这对赶时间或晕车的乘客来说可能不太友好。
三、智能化水平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某些情况下仍无法与人类大脑相比。例如,在遇到违停或交通事故时,人工智能难以迅速作出反应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这时往往需要安全员介入。然而,安全员的存在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且如果每辆自动驾驶车辆都需要配备一名安全员,那么这项技术的优势将大打折扣。
总之,自动驾驶技术无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科技的发展应以人为本,若无法提升用户体验,即便投入大量资金,最终也将徒劳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