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张关于国内出生人口趋势的统计图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反映出我国出生人口逐年下降的严峻现实。
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为956万人,而死亡人口达到1041万人,总体减少了85万人。这是自1960年代以来我国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可以预见,老龄化问题将日益突出,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或将面临更为显著的人力短缺问题。
例如,在公路货运和环卫等领域,人力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相关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市场需求的迫切推动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进程。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低速无人驾驶技术在配送、巡逻、环卫及港口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近年来,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代表高速无人驾驶的Robotaxi和Robobus行业经历了市场选择的洗礼,高额的投资和漫长的回报周期使得资本变得更加谨慎。两年前,业内普遍预期2021年将是L3级自动驾驶的元年。然而,实际进展并不如预期,L4级无人驾驶在商业化过程中也遇到了重重困难。因此,自动驾驶行业经历了较长的冷静期。
去年,随着相关政策密集出台,高速NOA和城市NOA开始逐步实现量产。北京等地开放了智能网联乘用车“车内无人”的商业化试点,标志着无人驾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不过,要实现全场景覆盖仍需一定时间。
相比之下,低速无人驾驶在封闭或半封闭区域的应用更为广泛,技术相对成熟,更容易扩展业务。近年来,许多L4级自动驾驶公司纷纷转向低速无人驾驶领域。例如,轻舟智航、文远知行、新石器、白犀牛、毫末智行、智行者、仙途智能等企业都是这一领域的领先者。
据统计,2022年我国低速无人驾驶领域发布了超过50款新产品,包括无人清扫车、无人配送车和无人牵引车等。今年年初,易咖智车一口气发布了7款低速无人驾驶新车,包括巡逻车、清扫车和转运车。
疫情加速了人们对远距离接触的需求,数字化城市建设进一步推动了低速无人驾驶市场的发展。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至2025年间实现低速驾驶和停车场景下的自动驾驶,并在2025年至2030年间实现更多复杂场景下的自动驾驶。
尽管市场前景看好,但低速无人驾驶在规模化生产和普及方面仍面临挑战。以环卫无人车为例,除了识别常见的交通元素,还需识别地面上的各种异物,这对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实现大规模部署,需要解决数据成本、长尾场景和感知能力等技术难题。
仙途智能开发了名为Radar24的远程运营平台,该平台允许运营人员对自动驾驶车辆进行全天候监控和远程操作。一名运营人员可以通过该平台管理5至10辆环卫无人车,这不仅解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也为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关键支持。
目前,市场上的自动驾驶公司正积极寻求融资,推动产品落地和应用。例如,路凯智行、卡睿智行、蘑菇车联和禾多科技等公司均获得了巨额融资。此外,东风悦享Sharing-Bus获得了武汉首张无人巴士商业化试点牌照,文远知行和智行者也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可以说,规模化和量产化是未来几年自动驾驶行业的关键词。虽然这条道路充满挑战,但各方都在为此努力。中国信通院指出,自动驾驶进入商业化阶段面临多重挑战,需要通过强化安全保障体系、打造商业闭环和完善政策法规等措施来应对。环卫领域的无人驾驶因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较高的开放程度,成为了低速无人驾驶的重要突破口。预计未来一两年,大多数一二线城市将开放环卫自动驾驶,从而促进低速无人驾驶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