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无人驾驶行业的悲观情绪再次升温。
近期,一系列负面消息接踵而至:ArgoAI宣布破产、小马智行被曝裁员、图森未来陷入内斗、Nuro裁员……
这些公司共同的特点是,它们大多专注于L4级别的无人驾驶技术,且主要面向消费者市场,即所谓的“民用级无人驾驶”公司。
经济学家熊彼特指出,在经济周期由繁荣转向萧条时,部分企业家会被淘汰,而另一些企业家则必须通过创新来求生存。因此,每次行业调整都可能孕育新的机会。
那么,新的机会在哪里?从最新的资本动向可以看出:获得商汤国香资本等机构投资的仙途智能,专注于无人驾驶清洁车的研发;宣布完成过亿元融资的踏歌智行,则致力于矿区无人驾驶;九曜智能近期完成了亿元级A轮融资,其主攻方向是工业场景下的场间物流。
一冷一热,反映出行业格局的变化:与难以落地的民用级无人驾驶相比,工业场景下的无人驾驶更受资本青睐。
腾飞资本的合伙人杨鹏曾表示,他较为看好的细分赛道包括港口、矿区和工业场景,这些领域已在国内外市场得到验证。
然而,即使是同一类工业场景的无人驾驶,其发展阶段也有所不同。例如,今年踏歌智行已融到C1轮,慧拓智能融到C+轮,仙途智能融到B3轮,而九曜智能才刚刚完成A轮融资。这表明,干线物流、港口和矿山等场景早已获得投资人的认可,而场间物流场景的无人驾驶仍处于早期阶段。
风口尚未形成之处,往往蕴藏着投资机会。对于场间物流场景下的无人驾驶而言,能否在行业调整中脱颖而出,创造新的机遇?
与Robotaxi等民用级无人驾驶相比,工业级无人驾驶更注重To B市场的生态系统构建。在To B市场中,存在两种主要思维方式:技术思维和商业思维。
技术思维关注如何用最佳的技术解决问题,而商业思维则侧重于技术实现的成本和周期。
在行业发展初期,技术思维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行业逐渐向实际应用发展,商业思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是因为,B端客户同样具有商业思维,他们更倾向于理性决策和直接需求。
在场间物流场景中,客户的核心需求是在极高安全性的保障下,实现公路到厂区门口、厂区门口到工厂入口以及工厂内部物流运输的无人化和效率最大化。
要满足这一需求,必须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为了达到全流程自动化,车辆的精度要求极高。九曜智能创始人史亮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解释说,如果车辆精度不足,如牵引车不具备自动脱钩、充电功能,还需要人工操作,这就意味着无法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客户自然不会下单。
在场间物流中,需要用到的车辆类型包括低速卡车、牵引车和平衡重叉车。由于平衡重叉车本质上是工业设备而非传统车辆,因此要开展场间物流业务,企业不仅要有造车经验,还必须具备工业设备制造经验。
另一方面,软件产品需要兼容客户的整体生产系统,以便不同厂家的车辆和设备能够协同作业,从而提高调度效率、节省维修成本等。
九曜智能目前提供工业级无人驾驶全工作链解决方案,包括云端天玑系统(智能仓储业务管理系统)、天枢系统(国内首个千台级无人驾驶设备智能调度系统)、工业路侧系统(为无人驾驶车辆提供辅助信息)以及车端多种智能物流装备(卡车、平衡重叉车、牵引车)。
据九曜智能联合创始人兼CTO王雷介绍,正在研发中的无人驾驶卡车将在明年春天正式加入产品线。
能够找到赛道痛点并付诸实践,正是资本支持九曜智能的重要原因。
史亮及其核心管理团队拥有通用汽车、北汽集团、吉利汽车研究院等车厂背景,同时也具备安吉物流等工业物流项目的运营经验。
在四年探索过程中,九曜智能已服务了多个行业的客户,包括百威啤酒、扬子江药业、一汽物流、丰田等。这些客户涵盖化工、汽车、医药、消费品等多个领域。
史亮强调,他们的目标并不是行业解决方案,而是场景解决方案。
这意味着,他们提供的并非单一的项目制服务,而是标准化产品。这也是资本看好九曜智能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场间物流无人驾驶能够实现产品标准化。
理论上,标准化是规模化的基础,而规模化是资本化的前提。标准化与规模化还能降低边际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远望资本的程浩表示,To B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如何尽可能用标品、用产品化的方式来解决用户的不同问题。
史亮进一步解释说,标准化意味着可以建立大量库存,一旦形成大量库存,生产成本会降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会随之提高。
对于需要差异化的地方,他表示,“可以在软件中体现,而软件的成本最不用担心。”
由此可见,标准化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供应链的整合和对成本的控制。
相比之下,室内物流的AGV产品由于制造业行业众多,不同行业之间制造工艺的差异导致厂房环境存在很大差别。此外,工厂内部的不同环节对自动化搬运的需求也不同。因此,AGV产品必须有一定的定制化以适应环境。
但个性化需求会耗费更多的人力和资金,项目实施周期长,服务成本高,案例不能完全复制,不仅不利于AGV企业的推广,还会延长生产周期。
贝克资本董事长张克表示,技术公司的成长通常分为五个阶段:技术突破、产品定型、突破小规模销售、实现大规模销售、实现资本市场对接。
显然,九曜智能正处于第三个阶段。目前,九曜智能的客户已经超过20家,运营车辆超过30台。
在迈向第四个阶段的过程中,史亮也制定了明确的计划:通过两到三年的时间,实现产品的迭代升级,在场间物流场景中形成标准化产品,使年出货量达到千台以上。
史亮敢于做出如此明确的规划,背后是对场间物流无人驾驶未来发展的信心。长期来看,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在增长,达到8.8亿,但增速放缓。与2010年相比,16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4000多万人。
从长远来看,这一趋势提醒我们,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过程中,企业人力成本显著上升。
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的用工成本从2012年的年均7万元提高到2020年的年均15万元,近十年间翻了一番。
影响社会对一项技术接受程度的因素中,最明显的就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的相对经济利益。
对于制造业来说,“机器换人”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是实实在在的。工业物流按空间维度可分为三个环节:干线物流、场间物流和室内物流。
干线物流主要指载重30吨以上的卡车,在社会化道路上运输;室内物流主要指小件货物在工厂内部运输;场间物流则连接干线物流和室内物流,解决大件货物从工厂门口到工厂室内的运输问题。
与干线物流和室内物流相比,场间物流的优势在于其深度和广度,以及它仍然是一片蓝海。
据史亮介绍,目前国内市场约有300万辆场间物流车辆,其中270万辆以人工驾驶为主。“一辆车对应2至2.5个司机,一个司机一年的成本约为15万元,因此一辆车一年的花费大约为37.5万元,这意味着270万辆车的市场规模几乎达到万亿元。”
在“缺工”潮的影响下,场间物流自动驾驶的万亿元市场正在逐步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