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已经8年了,中国还要多久才能迎来真正的无人驾驶时代?

图灵汇官网

自动驾驶的现状与挑战

4月1日,潍柴动力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董事长兼CEO谭旭光对无人驾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无人驾驶是“忽悠”,辅助驾驶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一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

尽管媒体广泛报道了谭旭光的观点,但自动驾驶领域并未对此作出强烈反应。科闻社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当前自动驾驶技术面临诸多挑战,尚未找到有效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解决方案。特别是在行业头部企业出现内部矛盾的情况下,自动驾驶技术似乎陷入了一定程度的低谷。

2015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的兴起,一批互联网技术精英开始投身于自动驾驶领域,将其视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之一。预计到2025年,无人驾驶市场将达到2000亿至1.9万亿元,2035年全球销量将达1180万辆,其中中国将占全球市场的24%。

自动驾驶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的起点是百度。2015年,百度成立了自动驾驶事业部,提出了激进的目标。2017年,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北京五环上试驾自动驾驶汽车,虽然因违反交通法规被查处,但这事件却让自动驾驶技术进入公众视野。

然而,从2015年至今,自动驾驶技术仍未能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落地。投入了大量资金和技术,但成果却寥寥无几。科闻社采访了一位曾在自动驾驶公司工作的匿名人士,探讨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技术难题与商业模式困境

根据采访对象的说法,中国自动驾驶公司主要分为三类:专注于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非载人场景的自动驾驶(主要用于运输货物),以及其他形态的自动驾驶(如低速场景下的应用)。早期,由于技术难度高,吸引了众多高科技人才,特别是从硅谷回国的专家。

在技术方案上,无论是载人还是载货,大多数公司都采用激光雷达为主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激光雷达昂贵,初期只有美国一家公司能够提供。尽管如此,这些公司在技术上仍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解决长尾问题上遇到了瓶颈。长尾问题指的是驾驶中难以预见的极低概率事件,处理这些事件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和复杂的算法优化。

行业竞争与合作问题

另一个制约自动驾驶发展的因素是行业内缺乏有效的合作和资源集中。中国自动驾驶公司之间竞争激烈,各自为战,导致整体研发力量分散。例如,百度系和清华系的公司分别占据了不同的市场份额,但彼此间缺乏合作,使得资源分配不够合理。

此外,自动驾驶测试车辆数量有限,且成本高昂。每辆车需要配备多个传感器,尤其是激光雷达,使得测试规模难以扩大。这也限制了数据收集和算法优化的进程。

法律法规与社会接受度

除了技术问题,法律法规滞后也是自动驾驶技术难以普及的重要原因。尽管中国政府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定,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许多法律障碍。例如,现行法律规定,驾驶者对车辆负有责任,但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需要明确责任主体。此外,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尚未得到充分验证,这也影响了公众对其的信任度。

国际对比与未来展望

美国在这方面走得更快。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已取消了全自动驾驶汽车需配备手动驾驶系统的限制,这表明美国政府正在积极支持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相比之下,中国则更加谨慎,注重安全和法律合规。

谈到自动驾驶的不同路线,特斯拉采用的是纯视觉方案,谷歌WAYMOO则依靠单车智能。中国则倾向于车路协同方案,希望通过5G通信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来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虽然这些路线各有优劣,但未来哪种路线能够率先实现商用,仍有待观察。

总的来说,尽管自动驾驶技术面临多重挑战,但它依然是一项值得探索的技术。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认知的提升,自动驾驶有望逐步实现商业化落地。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芯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