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上海疫情中,无论是从行业发展的角度还是资源分配的角度来看,无人驾驶和无人配送技术的应用都显得不够充分。
过去一个月,上海疫情不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也暴露出许多社会管理上的问题,尤其是市民在获取生活必需品方面的困难。其中,“吃菜难”问题尤为突出,许多市民在早晨6点等待叮咚买菜或8:30等待盒马鲜生送货时感到焦虑和失望。随着封控时间延长,这种焦虑情绪逐渐蔓延到整个城市。
为了应对这种困境,许多社区自发组织了“团长”,他们负责统计居民的需求,并联系供应商确保物资能够顺利送达居民手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运力不足。上海市商务委主任顾军在4月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仍然存在问题,特别是在“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这两个关键环节上。那么,这些问题是否可以通过无人驾驶和无人配送来解决呢?
回顾上海疫情期间,关于“无人配送”的报道并不多。除了百度Apollo车队在安亭的尝试外,只有美团、京东、顺丰、新石器和毫末智行等企业在社区和办公园区投放了无人智能车,以实现无接触配送。尽管参与的企业众多,但这些技术在上海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它们的覆盖面太小,难以解决当前的紧迫问题。
顾军主任指出,“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最后一公里”是指从菜市场到小区的运输环节,主要涉及无人驾驶技术;而“最后一百米”则是指小区内部的配送环节,这是百度Apollo车队和美团、京东等公司目前主要解决的问题。
在我看来,无论是无人驾驶还是无人配送,都应该更加大胆地推广。上海封控期间,一方面需要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以降低传播风险,另一方面城市的道路空旷无人,这些因素都为无人驾驶和无人配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上海具备发展无人驾驶和无人配送的良好基础。早在2018年3月,上海就发布了《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并颁发了首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牌照。经过近四年的努力,上海已经累计向21家企业颁发了148张自动驾驶测试和示范应用牌照,测试道路总长达到了559.37公里。虽然这些基础设施为无人驾驶创造了条件,但现有的法律法规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目前,正在进行测试的无人驾驶车辆大多处于L2级别,尽管硬件性能可能已经达到L3级别,但由于安全员的责任限制,测试车辆仍需有人驾驶。然而,随着未来L3级别的自动驾驶测试展开,车企将承担事故责任,这将为无人驾驶的普及创造可能。
相比之下,固定场景下的无人配送在小区和园区内更容易实现。无论是小区道路狭窄还是停车不规范等问题,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然而,在正常情况下,小区内的车流和人流会对无人配送提出更高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
无人驾驶和无人配送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上海“吃菜难”的问题,催生了“团长”这一角色。希望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能够在了解到“团长”们的艰难处境后,更多地思考如何利用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让无人驾驶和无人配送真正服务于社会,解决特殊时期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