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个人出行提供了便利,也将对公共交通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样的大城市里,人们习惯于打车或乘地铁上下班。那么,当智能驾驶技术逐渐普及到这些公共交通工具上时,你是否愿意尝试乘坐呢?
早在2017年12月,北京就颁布了《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和《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填补了当时国内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法规的空白。此举使北京在自动驾驶领域取得了先发优势。
2018年,上海发布了《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成为继北京之后第二个推出地方性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政策的城市。同年12月,广州发布了《关于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允许测试主体申请远程测试。
如今,北京、上海和广州都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尽管《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还在修订和完善阶段,但深圳并未落后。作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城市之一,深圳计划利用特区立法权来消除法律障碍,允许L3级及以上的自动驾驶汽车销售和上路行驶,并在特定条件下允许不配备安全员。南山区正积极推动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的全面开放,包括城市主干道、高速公路、港口码头、区域配送和铁路物流基地等。
自动驾驶虽然看似遥远,但已逐渐变为现实。在北京,乘客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预约自动驾驶出租车。2021年10月,北京市为百度和小马智行颁发了自动驾驶出租车商业化运营的试点许可,这意味着北京首次允许自动驾驶出租车进行收费服务,实现了新的突破。此外,北京还批准了43辆自动驾驶车辆进行夜间测试。
除了北京,上海也在自动驾驶测试方面表现突出。截至2021年底,上海新增了372条共729.96公里的测试道路,其中嘉定新城和临港新片区的386条道路实现了全域开放。截至目前,上海已累计开放615条、1289.83公里的测试道路,测试场景超过1.2万个,并向25家企业、295辆车颁发了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资格。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取消了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员,成为美国之后的第二个允许这样做地区。2022年1月1日,广州开通了首条L4级无人驾驶公交线路,全长8.5公里,目前已有5辆智能小巴投入运营。
尽管目前的自动驾驶技术大多集中在“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自动驾驶本身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深圳等城市的人口密度较大,可能面临更多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无法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
双智城市的建设中,自动驾驶示范区的建设各具特色。北京和上海在这一领域较为领先,而广州、深圳等城市也在积极探索。随着试点项目不断增加和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自动驾驶技术有望更快地惠及广大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