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人驾驶领域颇为热闹。美国即将通过首个全国性无人驾驶汽车法案,有望解决各州监管不一致的问题,并允许数十万辆无人车上路测试。与此同时,通用汽车携手Cruise,发布了全球首款量产无人驾驶汽车,至少达到了L4级自动驾驶标准。一旦软件和监管环境成熟,无人驾驶的应用时间表将大大提前。
不久的将来,一边开车一边吃火锅、唱歌的幻想或许真的会成为现实。但在未来真正到来之前,仍有许多难关需要跨越。那些追逐“造车梦”的人们,是否能成为下一个贾跃亭还是Elon Musk?
谷歌:领跑者,专注于L4级自动驾驶
谷歌直接瞄准全面无人驾驶,从积累的真实测试数据来看,谷歌在L4技术攻坚方面表现突出。六年间,谷歌的无人驾驶车辆在加州行驶超过270万公里,仅发生11次轻微事故,且责任方均为对方车辆。谷歌已从软件算法和高精地图转向软硬件兼顾和自主研发,成功将激光雷达成本从7万美元降至7500美元。谷歌不仅在软件上领先,还在硬件制造上取得突破,这将进一步压缩中小硬件厂商和创业公司的生存空间。
特斯拉:L2-L3兼具软硬件能力与激进营销
特斯拉在无人驾驶领域一直备受瞩目。自2014年配置初代自动驾驶系统Autopilot以来,特斯拉积累了全球3.6亿公里的行驶数据。特斯拉与谷歌代表了硅谷科技公司造无人驾驶汽车的不同流派。特斯拉的技术路线处于L2-L3阶段,精度和成本更低,不采用激光雷达+高精地图,而是用摄像头和超声波传感器。特斯拉在软件和硬件方面都有较强实力,但要突破安全和成本的双重困境,仍需努力。特斯拉善于自我营销,容易让消费者将其现有技术水平与真正的自动驾驶混淆。而谷歌则更为谨慎。
Uber:依赖合作,遭遇法律纠纷
共享出行公司有发展无人驾驶的天然动力。Uber在这方面进展相对低调,但与戴姆勒合作,利用奔驰的自动驾驶技术进行测试和数据收集。然而,Uber因技术专利纠纷被谷歌起诉,导致其无人驾驶项目进展放缓。Uber不具备造车能力,抱车厂大腿成为明智之选。
百度:国内领先的开源技术平台
百度在国内无人驾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推出了Apollo计划,向汽车及自动驾驶行业伙伴提供车辆、软硬件、云端数据等服务。百度预计今年年底前Apollo能在简单城市路况下完成自动驾驶,到2020年底实现高速和城市道路全路网自动驾驶。尽管李彦宏展示了自动驾驶汽车的阶段性成果,但实际效果仍有待观察。
传统车企:综合实力强劲
传统车企在无人驾驶领域也有强大竞争力。福特和通用等公司在无人驾驶方面采取渐进式路线,预计在2020年前后实现L4级自动驾驶。传统车企在造车、渠道以及资源整合能力上具有优势,虽然宣传力度不如互联网公司,但在实际行动上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创业团队:精兵作战
无人驾驶领域的重要玩家还包括博世、德尔福、采埃孚、英伟达等Tier 1、Tier 2供应商,以及一些新兴创业团队。这些团队通常规模较小,专注于垂直领域的“螺丝钉”技术提供,或自主研发L2-L3级辅助驾驶功能。但L4级别的市场,对于小团队来说难度较大,未来可能会走向被并购的结局。
尽管无人驾驶技术在不断进步,但离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仍有很大距离。目前最大的挑战在于安全性与精度要求极高。即使是99.99%的精准度也难以满足需求,更不用说涉及到人类生命的无人驾驶,必须达到99.99999%的精准度。激光雷达在精度上优于摄像头,但成本高昂。此外,摄像头和超声波雷达收集的数据与激光雷达收集的数据类型不同,前期积累的经验对后续进阶到L4的帮助有限。
无人驾驶不仅需要软硬件结合,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互联网公司和算法团队很难收购传统车企,而传统车企收购算法和软件公司则更具可行性。此外,中国与美国之间在无人驾驶技术上至少还有3到5年的差距。尽管如此,中国民众对无人驾驶的接受程度很高,未来政策支持将加速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
无人驾驶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要实现真正的L4级自动驾驶,仍面临诸多挑战。谷歌、特斯拉等公司在无人驾驶领域具备较强实力,传统车企也在稳步前进。无人驾驶是一个需要建立完整生态系统的“土豪游戏”,小创业公司应聚焦于生态链中的某个垂直环节,发挥自身优势。未来无人驾驶的市场格局将如何演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