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二字,历经百年,未曾改变。正如义乌江水般缓缓流淌,这座古镇也经历了百年的变迁,承载着旧日的秘密和现代人的思绪。
今年,由于工作原因,我有幸溯江而上,探访了曾经的商贸胜地,首站便是佛堂。古商业重镇的景象,从江岸一目了然:狗市码头、猪市码头、盐埠码头、官厅码头……仅仅一公里路程,便可领略各类码头的繁华。佛堂古镇因佛而闻名,因水而繁荣,因商贸而兴盛。据《义乌地理志》记载,商贸鼎盛时期,江面上停泊的船只超过500艘,航线远至杭州、衢州、金华等地,甚至直达古徽州。
如今,这些古老的码头静静地矗立在江边,见证了古镇商业文明的历史。更为珍贵的是,古镇沿江的一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古民居建筑群,几乎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
当我抵达古镇时,正值春末夏初的傍晚,夜幕降临,新市基广场上人流如织。步入古镇老街,确实有些拥挤,不得不随着人流慢慢前行。不久,夜色渐浓,突然间,四周灯火通明,古镇的轮廓变得清晰可见。浮桥码头边,人们纷纷驻足拍摄灯光秀,一旁的店主则热情地指引游客看向远处的伏虎桥,讲述着戚继光和盐帮的故事……古镇在夜色中熠熠生辉,姿态万千。
当然,要深入了解古镇,还是需要从白天开始。义乌文史专家王春平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他对古镇的每个角落都非常熟悉。在他的引导下,我们走访了古镇的主要景点。他指着一处古宅说道:“那是著名的吴宅,主人吴茂棋是民国时期的义乌商界名人……”古宅坐北朝南,内部的木质构件保存完好,是义乌现存唯一的砖木结构三层半老楼房。
从吴宅走到万善浮桥,一路上的传统建筑风貌得到了很好的保留。我发现,古镇的格调与别处的老街有所不同。老街两侧的商铺多采用“前店后宅”或“上宅下店”的布局,古民居则以白墙黑瓦、高脊飞檐为主,具有明显的徽派风格。王春平解释道,义乌人对徽商充满敬意,因此在佛堂老街中保留了大量的徽派古建筑。徽商虽已成为历史,但他们的商业精神在义乌得到了传承,成就了今天的商贸奇迹。
走在古镇中,我时常会被一种浓厚的历史感所震撼,仿佛穿越了时空。江南之地,见到一座古镇、一条老街并不稀奇,难得的是这里的一切依旧鲜活。
午后时光,古镇显得格外宁静。理发店的躺椅上,一位中年男子悠闲地打着呼噜,旁边的老人正在磨剃刀;面人摊前,摊主不见踪影,只剩下草棒上的灰太狼和孙悟空面面相觑;隔壁的摊主摆开棋盘,两位老者正在下棋,膝下的小狗打盹;面馆的午间生意还未结束,大师傅忙着制作面条,几位食客吃完面后结账出门。
佛堂古镇因码头而繁荣,其饮食文化中蕴含着码头工人的生活习惯。早餐尤其丰富,据说一个月内可以不重样。米面肉蛋经过各种烹饪方式,讲述了一个四方交汇的故事。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千张面,虽然各家口味不同,但人们普遍认为自家楼下的那家最好吃。
为了寻找美味的千张面,王春平推荐我去兴华千张面馆。这家老店位于古镇中心,面积不大,但非常有名。店主周大姐告诉我,小店开了近30年,几乎全佛堂的人都来过,味道一直没变。
价目表上,一碗基础的千张面只需15元,有酱排浇头的则为25元。每天早晨,这家店要煮上百碗面条。面汤煮沸后,加入少许凉水再次沸腾,捞起熟面放入碗中,加入猪油、细盐、千张和肉丝等配料。一碗热腾腾的千张面端上桌,汤汁清澈,香气扑鼻。我再加了两勺辣椒油,吃得满头大汗。
据说码头城镇流行喝早酒,这天早晨我也得以体验。对面的那位大叔喝完了酒,举起酒杯,店内其他人也跟着干了一杯。他告诉我,早酒不在家喝是因为怕老婆责备,大家哈哈大笑,大叔又满上了一杯。
喝早酒与码头的工作息息相关。早年间,码头工作需要大量人力,男人们早起干活,喝点酒可以御寒和增强体力。在这样温暖的氛围中,喝几杯酒也是一种放松。
店门外,不时有人骑车经过,向店内打招呼。近30年的老店,食客和店主之间已经建立了深厚的默契。无论是少油、加蛋还是宽汤,老板都能满足顾客的需求。
在这个智能化的时代,大数据可能无法预测你的口味,但熟悉的老店老板却总能为你提供满意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