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南方地区经历了长时间的强降雨,多地降水量突破历史同期极值,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据统计,长江以南地区6月的累计降雨量普遍达到了300至500毫米,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800毫米。其中,广西、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和安徽等地的部分区域降雨量尤为显著。
安徽、湖南等地的降雨量打破了历史同期记录。气象分析师唐晓静指出,与往年同期相比,贵州、湖南、广西等地今年6月的平均降雨量达到了历史同期第二高位。安徽屯溪及湖南的娄底、邵阳、湘潭等地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为潮湿的一个月。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出现了19轮暴雨天气过程,其中长江以南地区降雨量偏多。广东省海丰县的累计降雨量达到了2332.6毫米,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则经历了14个暴雨日,成为暴雨最为频繁的地方。
持续的强降雨导致多个河流发生洪水,长江、太湖等多个地区发生了编号洪水。其中,湖南平江县的汨罗江干流水位一度达到了195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引发了一系列紧急应对措施。来自武汉、长沙等地的民间救援队和来自株洲等地的消防队伍迅速行动,参与抢险救灾。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国的暴雨频率是否有所增加?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数据,自1961年以来,我国的平均年降水量呈现上升趋势,平均每十年增加0.8%,暴雨站日数也在不断增加,平均每十年增长4.2%。专家解释称,变暖的大气增强了全球水循环,导致更强的降雨。尽管降水日数有所减少,但降水强度和效率却提高了,因此局部地区会出现极端降雨事件。
从长期来看,我国强降雨多发区集中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海南、台湾以及湖北东南部、云南南部等地,年均暴雨日数超过5天。相比之下,北方地区的暴雨日数较少,多数地区年均暴雨日数不足1天。
暴雨多发的城市包括广州、海口、南昌、武汉、福州、南宁、长沙、南京、杭州和上海,这些城市的年均暴雨日数均超过3天。南方地区的暴雨季节较长,主要集中在5月至8月,而北方地区则集中在7月至8月。
面对暴雨,公众应注意安全防范。户外行走时,应远离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物品,并留意道路积水情况。骑行者应避免深水区域,并注意观察路况。驾车时,要提前检查车辆状况,避开积水严重的路段,并在涉水行驶时谨慎驾驶。如果车辆进水熄火,切勿再次启动。
气象部门通常会发布蓝、黄、橙、红四级暴雨预警,公众应密切关注预警信息,采取相应措施保障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