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时评:高考志愿填报,别让“内部大数据”把人唬住

图灵汇官网

在提醒考生和家长保持理性、避免迷信所谓“内部大数据”的同时,还应该依法依规加强监管,及时将那些非法牟利的“诈骗咨询机构”清除出市场。

有些机构或个人声称拥有所谓的“内部大数据”,能“精准定位”,保证考生进入理想的专业。因此,他们诱导考生和家长购买高价服务。对此,教育部在6月18日发出提醒,建议考生和家长对这类志愿填报指导服务持谨慎态度。教育部指出,每年高考志愿填报之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公布当年的高考成绩统计及过去几年各高校的录取分数情况,市面上的咨询机构或个人所用的参考数据均来源于这些公开渠道。

众所周知,高考志愿填报不仅仅取决于考分和分数线,还需要考虑拟报高校的历史录取分数、录取人数以及本年度的招生计划人数、各分数段考生分布等多种因素,这确实需要准确详尽的大数据支持。然而,当考生和家长不擅长分析这些大数据时,往往会寻求相关咨询机构的帮助,这也给了不良咨询机构利用“大数据”特别是“内部大数据”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机会,导致许多不明真相的考生和家长上当受骗。

不可否认,“大数据”在高考志愿填报中确实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绝不是唯一的依赖。高考志愿填报不仅涉及学科成绩,还涉及到个人兴趣、职业规划、学校特色等多重因素,每个考生的需求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个体差异无法完全被“大数据”分析所涵盖。考生和家长只有结合自身情况、专业意见及其他信息,进行全面考虑和权衡,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因此,盲目依赖“大数据”并不明智,考生和家长应保持理性。

至于不良咨询机构宣称的“内部大数据”能够帮助考生“精准定位”选择专业和学校,其实只是个幌子。正如教育部所指出的,所谓的“内部大数据”无非就是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发布的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过去几年各高校的录取分数情况,并没有神奇的功能帮助考生“精准”选择理想中的专业和学校。不良咨询机构利用考生和家长对“内部大数据”的迷信心理推销高价服务,不仅违背诚信原则,也违反了广告法关于广告宣传必须真实的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高考志愿填报的“内部大数据”骗局都会如期上演,尽管教育部门已经及时发布警示,但仍有不少考生和家长上当。显然,防止高考志愿填报的“内部大数据”骗局,仅仅依靠提醒是不够的。相关部门在提醒考生和家长保持理性、破除对“内部大数据”的迷信的同时,还应依法依规加强监管,及时将非法牟利的“骗子咨询机构”逐出市场。

高考志愿填报的“内部大数据”骗局年年按时上演,也提醒招生部门要及时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可靠的服务。这就要求招生部门为考生提供完整详尽的大数据,并通过各种挖掘、分析和判断,努力为考生提供最精确的数据支持,确保“内部大数据”回归到能够有效辅助高考志愿填报的正确轨道上来。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aircraft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