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要谨慎对待某些志愿填报指导服务。这些服务声称拥有所谓的“内部大数据”,可以“精准定位”考生的理想专业,进而诱导他们购买昂贵的服务。事实上,每年高考填报志愿之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公布高考成绩及各高校录取分数等公开信息,市面上的咨询机构和个人所使用的参考数据大多来自这些公开渠道。
面对众多的学校和专业选项,许多考生和家长感到迷茫,这催生了志愿填报辅导市场的繁荣。然而,一些咨询机构却借此机会进行虚假宣传,宣称自己掌握了所谓的“内部大数据”,可以实现“精准定位”,以此诱骗考生和家长购买他们的服务。教育部在此关键时刻提醒大家,切勿轻信这些所谓的“内部大数据”骗局。
高考志愿填报不仅取决于考生的成绩和分数线,还需考虑目标院校往年的录取分数、招生人数、以及各分数段的考生分布等多种因素。这些信息的确需要精确详实的数据支持。但当考生和家长不具备足够的数据分析能力时,往往会寻求相关咨询机构的帮助。不良咨询机构正是看到了“大数据”这一卖点,才试图通过高价服务牟利。
虽然大数据在志愿填报过程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并不是唯一依赖的因素。高考志愿填报涉及到学科成绩、个人兴趣、职业规划、学校特色等多方面因素,每个考生的需求和优先级都不尽相同,这些个体差异无法完全由大数据分析涵盖。因此,考生和家长需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综合考量,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孩子的选择。
关于某些机构宣称的“内部大数据”能够帮助考生“精准定位”专业和学校,实际上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谎言。正如教育部所指出的,“内部大数据”不过是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的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并没有所谓的神奇功能。不良咨询机构利用考生和家长的心理,兜售高价服务,这种行为不仅缺乏诚信,还违反了《广告法》的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高考志愿填报期间,类似的骗局都会如期上演,尽管教育部门年年发出警告,但仍有部分考生和家长受骗。因此,除了提醒考生和家长保持理性外,相关部门还需加强监管,依法依规打击非法敛财的咨询机构,防止此类骗局再次出现。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