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三位乘客在飞猪平台上购买同一航班时,发现显示的价格各不相同,他们怀疑自己遭遇了大数据“杀熟”。对此,飞猪平台否认了这一说法,并将原因归结为随机优惠。
实际上,“大数据杀熟”现象在多个领域已经屡见不鲜。这种做法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如消费习惯、支付能力等),从而在不同用户之间实施差异化定价。这不仅违背了商业诚信原则,还可能构成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
消费者因为信任某个平台而选择在那里消费,最终却被平台区别对待,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尽管大数据技术为企业带来了商机和利益,企业应当利用这些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不是将其作为区分和区别对待消费者的手段。虽然企业希望吸引新用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以牺牲老用户利益为代价来迎合新用户,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合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禁止了大数据杀熟的行为。一旦违规,企业可能会面临包括罚款在内的多种处罚,甚至可能被暂停或终止服务。尽管国内尚未出现因“大数据杀熟”而被判侵权的具体案例,但已有法院通过认定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方式,确认此类行为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例如,“胡红芳诉携程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法院虽然没有直接评价“大数据杀熟”,但认定携程存在价格欺诈和虚假宣传的问题。
面对“大数据杀熟”,消费者常常难以举证且维权困难。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管,打击非法杀熟行为,推动企业建立更加公正透明的定价机制。同时,消费者也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在做出购买决定前多加比较,保障自身权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