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云计算、数字技术助力甲骨文的“破译”之路

图灵汇官网

破译甲骨文最高可获10万元奖金!近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了《第二批征集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获奖名单》,共有5项优秀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奖金高达10万元。这一消息引发了社会对甲骨文破译的关注。作为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破解。破译甲骨文究竟有多难?大数据技术如何助力古老文字的解读?

自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以来,几代学者不断努力,但仍有众多难以破解的字如同“硬骨头”。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员蒋玉斌指出,甲骨文等古文字的解读如同解谜、破案,需要从已知信息中寻找线索,尤其是关键证据。然而,这些关键证据往往隐蔽且难以发现,需要细致观察、严密分析,有时还需一些机遇。

甲骨文的解读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字学功底,还要熟悉古书文献,以便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此外,研究者还需了解金文、战国时期简牍等文字,因为这些文字是甲骨文的后续演变形式。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甲骨文资料,研究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文字博物馆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刘浩表示,甲骨文研究的主要难点在于资料收集整理、缀合以及释读。目前,学者们已经缀合了7000多组、15000片甲骨,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约3000个甲骨文尚未被解读,其中大部分为地名人名,考释难度极大。

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成熟的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自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以来,已经过去了120多年。当时,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文。

清朝光绪年间,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在耕作时常常挖掘出带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些文字后来被鉴定为久远的商代文字。这些龟甲和兽骨被称为“龙骨”,最初被当作药材出售。1899年,山东潍县的一位古董商将这些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带到北京,引起了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的注意。王懿荣以高价收购了这些甲骨,并将这一发现公之于众。

此后,许多学者如罗振玉、刘鹗等人纷纷参与甲骨文的收集和研究。罗振玉最终确认,这些甲骨的出土地点正是安阳小屯村,这里是商代晚期的都城。这一发现标志着甲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甲骨文的发现不仅震惊了世界,也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甲骨文内容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医学、天文等领域,为复原商代历史提供了可靠依据。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甲骨文研究手段逐渐遇到瓶颈。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为甲骨文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2019年,安阳师范学院成立了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推出了“殷契文渊”平台,这是一个提供甲骨文大数据服务的平台,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专用的数据集和信息整合服务。

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表示,甲骨文碎片化严重,需要进行缀合以形成完整的上下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缀合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已缀合了50多组甲骨文。

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甲骨文研究的效率,还带来了更多便利。例如,3D扫描、数字增强技术使得学者能够更好地呈现甲骨文的细节;先进的碳十四测年技术为确定甲骨年代提供了新的证据。此外,学者能够以动态视角分析甲骨文上的痕迹和文辞,推断其形成过程。

2020年,“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正式启动,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文字博物馆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刘浩表示,破译甲骨文将我们的信史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使我们对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甲骨文,有助于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