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观察:城市客运系统日均服务约3亿人次出行

图灵汇官网

城市客运系统日均服务约3亿人次出行

探索城市交通综合治理新模式(大数据观察)

本报记者 韩鑫

核心阅读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到2035年,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的发展水平将显著提升,城市交通拥堵将得到有效缓解。近年来,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探索城市交通综合治理的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交通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关键,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前,城市客运系统每天服务约3亿人次出行,城市交通拥堵不仅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也成为了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近年来,各地在治理交通拥堵方面形成了哪些成功案例?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人口增加与基础薄弱

交通拥堵向中小城市扩散

“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是交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与轨道交通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陈徐梅表示,当前城市交通拥堵呈现出以下特点:

从空间上看,交通拥堵正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迅速向中小城市蔓延。截至2022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65%,每年新增约1800万人口进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增多,但中小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导致交通拥堵问题愈发严重。

不合理城市空间布局加剧了潮汐交通拥堵。一些城市出现了大量人口在市区工作、郊区居住的现象,这导致通勤高峰期交通压力巨大,运输组织难度增加。

从时间上看,交通拥堵已从高峰时段转向全天候、常态化的拥堵。截至2023年9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3亿辆,90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随着机动化出行特别是私人小汽车出行比例大幅增长,加上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激增,违规骑行停放等现象频发,对道路安全和交通秩序产生了负面影响。

“治理交通拥堵的核心在于缓解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姚恩建提出,需求端可以通过政策调控减少机动车使用,鼓励绿色出行和错峰出行。供给端则应通过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和优化交通设施,提高道路服务水平。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管理

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近年来,各地积极行动,探索城市交通综合治理的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在四川成都,通过在中小街道上设置公交专用道,并协调增开3条专线巴士,加强与地铁和快速公交的接驳,该路段公交车运行速度从每小时1公里提升至16公里,居民就医通行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10分钟。

在杭州和大连,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快速路、主次干道和打通“断头路”,道路网络循环效率显著提高;在上海和兰州,通过整合机场、高铁站和城市客运,实现了多种交通方式的一体化换乘,提升了交通便捷性和换乘效率。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强化城市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系统的建设,可以有效提高交通承载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陈徐梅表示,提高公交出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吸引更多人选择公共交通,既能促进公共交通自身的发展,又能减少交通干扰和事故。

“治理交通拥堵并不一定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从小处着手,通过优化交通信号、路口改造和车道优化等措施,同样可以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姚恩建说。

在深圳福田,通过优化ETC车道布局,增加出口车道ETC功能,解决了收费站出口车流交织问题,提高了通行效率。

在河北邯郸,通过挖掘城市“边角料”,增加了1万多个免费临时停车位,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问题。

除了工程治堵,科技治堵也为缓解拥堵提供了新思路。

在吉林长春,通过运用智能云计算技术,针对拥堵排名靠前的79条主要街路,制定了强化警力管控和工程导改等措施,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快速路入口节点处设置了综合考虑上下游车道实时通行能力的匝道控制系统,提升了道路通行能力。

在山东济南,交警支队智能管控指挥中心通过优化改造拥堵点段,灵活调整交通信号配时方案,提升了路口通行效率,早晚高峰拥堵指数降低了23%。

“治理交通拥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系统性解决方案。”陈徐梅认为,从根本上改善交通拥堵,需要优化城市布局,坚持公共交通导向的发展模式,实现职住平衡。同时,还需要在重点区域和关键路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从道路设施、公交优先、停车建设和交通管理等方面进行精准施策,不断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国润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