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融汇集团公布了6月到10月期间审计监察中心调查的多起违规案件通报,其中包括三起职务侵占案件。以下是这些案件的概要:
重庆某公司的一些在职和服务人员违反规定,私自截留顾客的消费收入,最终承认了侵占行为,并将款项退还给了公司的廉政账户。另外,该公司的一些销售人员与第三方销售人员合谋侵占并转售有价证券,赚取差价,同样承认了侵占行为,并将款项退至廉政账户。此外,还有几名营销人员通过伪造和欺诈手段侵占公司财物,所有被侵占的财物已全部追回。
职务侵占是舞弊领域常见的犯罪行为之一,通常表现为员工隐瞒收入、虚构支出或直接侵占公司资产。这种行为直接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本文结合《2022年度中国企业员工舞弊犯罪司法裁判大数据报告》的数据,对职务侵占罪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赌博和还债是导致职务侵占的主要原因。报告将犯罪动机分为赌博、高额消费、还债和投资四类。与2021年相比,2022年赌博和还债的比例显著上升,特别是以赌博为动机的职务侵占行为人,多数为低职位和低学历的员工。
在职务侵占行为发生的环节中,支出环节更易出现问题。报告将这些行为分为收入环节、支出环节和资产管理环节。支出环节主要表现为虚构报销或业绩情况,非法占有公司财物。收入环节则涉及员工隐瞒收入并截留部分资金,资产管理环节则是直接侵占公司的固定资产、库存商品或资金。
数据显示,企业应特别关注收入环节的职务侵占行为。报告还总结了常见的职务侵占模式,其中“截留应收货款和服务费用”和“直接侵占公司财物”最为常见,这两种行为模式合计占比超过73%,且较易被企业发现和处理。相比之下,“虚设中间环节侵占差价”这类行为更为隐蔽,对企业的影响也更持久。
星瀚企业内控与反舞弊法律中心致力于理论研究和实务分析,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内部舞弊和职务侵占的危害,这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还损害了企业的经营环境和商业声誉。对企业而言,完善的制度建设、详细的监管和配套的处理机制是预防和应对舞弊的关键。随着年终的到来,星瀚将继续关注热点动态,提供更多专业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