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川渝地区发布了首个针对数据领域的本地标准——《公共信息资源标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该标准自2022年12月起在两地同步实施。此《规范》旨在解决哪些问题?具备哪些特点?又将如何落地实施?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
《规范》的出台是为了实现川渝公共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当前,各地的数据标识系统较为分散,各地颁发的“数据身份”仅能在当地有效,无法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规范》则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识体系,使得川渝地区的公共信息资源能够实现“一本账”管理。这不仅有助于确立数据要素的四级标识管理体系,还方便了两地公共数据的管理和流通。
《规范》是一项前瞻性的标准,旨在提升政务数据要素的效能。目前,传统的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都拥有唯一的标识,但数据要素的标准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规范》将为交通、消防、供水、燃气等多个领域的信息资源提供数据标识体系,为政务数据市场化配置提供通用认证。此举不仅能促进政务数据的充分整合,还能进一步激活政务数据的效能。
为了确保《规范》的有效实施,四川省大数据中心将与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共同推进公共信息资源标识工作的培训,深入指导数据要素平台建设。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市州和区县建设数据要素标识地市级平台和中心节点(枢纽)。四川省大数据标委会负责人表示,《规范》不仅是川渝两地首次联合制定发布的数据标准,也是首次联合推广的地方数据标准。对于省内推广落实《规范》程度较高的机构,将会推出相应的技术指导政策,尤其是在建设数据标准中心节点(枢纽)方面给予支持。
通过以上措施,《规范》有望推动川渝两地公共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高效利用,进一步促进数据要素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