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推动健全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规则

图灵汇官网

10月19日上午,二十大新闻中心在梅地亚新闻中心举行了第三场记者招待会。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一级大法官贺荣就新时代人民法院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的进展及未来计划进行了介绍。

贺荣提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强化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加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首要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即是保护创新。过去十年,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依法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有力支持了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

她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相关情况:

首先,司法保护的广度和力度日益增强。当前,知识产权审判范围已覆盖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等多个领域,案件类型愈发多元。自2013年以来,全国法院共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超过273.8万件,年均增长率达24.5%。

其次,司法手段在激发创新活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法院相继出台了关于植物新品种权、商业秘密保护、惩罚性赔偿等司法解释,依法保障发明创造和创新主体权益,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同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犯罪行为,促进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法院还出台政策,支持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此外,依法审理电商平台“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案件,持续加强对新兴就业形态从业者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推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体系和保护机制不断完善。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和北京、上海、广州、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地知识产权法院,以及各地设立的知识产权法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审判“三合一”改革,显著提高了侵权成本,强化了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衔接,提升了全链条保护效能。

最后,中国的司法保护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人民法院依法平等保护国内外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履行国际条约义务,积极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深化合作,向全球传达中国坚定保护知识产权的立场。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选择在中国法院解决知识产权争议。

贺荣表示,未来将依据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将继续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推动建立健全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优化行政执法与司法机制衔接,确保资本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公正高效、管辖科学、权界清晰、体系完备的司法保护框架,加强专业化审判体系建设,深化国际司法合作交流,不断提升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公正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天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