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大数据 可以更智慧

图灵汇官网

朋友最近在电商平台上购买了榨汁机、电饭煲等家用电器。之后,每回打开这个平台,推荐页面总会出现榨汁机、电饭煲等商品。朋友感叹道:“这些并非一次性消耗品,买过后短时间内不会再次购买,感觉所谓的智能经济并不智能,大数据推荐显得有些机械。”

这种情况在很多网购用户的经历中都曾出现过,即使用户已经明确表示不再感兴趣,大数据系统依旧会频繁推送相关商品。对于日常生活中需要频繁更换的纸巾、洗衣液等快速消费品,这种推荐策略可能会在短期内刺激用户进行二次购买,从而增强用户黏性。然而,对于已经购买的榨汁机、电饭煲、桌凳等耐用消费品,用户通常不会再点击,因此这些推荐实际上变成了无效供给。

近年来,我国的网上零售市场持续增长,线上消费的需求不断释放。据统计,2021年全国网购替代率为81.2%,连续七年上升。作为电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可以迅速匹配供需双方,降低信息获取成本,蕴含着巨大潜力。例如,在面对众多商品时,消费者往往难以抉择。通过大数据算法,查看相似商品的推荐,可以快速对比同类产品在品牌、价格、性能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做出最佳选择。

换句话说,大数据为供需关系搭建桥梁可以更加高效。

对于消费者来说,推荐互补关联产品可能比推荐已购买的同类产品更能满足需求。比如购买拍立得后可以推荐相纸,购买手机后可以推荐手机壳,购买咖啡机后可以推荐咖啡豆,这样既提升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帮助平台吸引了更多有效流量。

对于生产商而言,大数据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当前,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的消费趋势日益明显。一些制造企业通过对消费者偏好进行大数据分析,推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例如,老字号品牌海鸥为了迎合年轻群体的口味,采用了运动风格设计,融入镀黑、夜视、镂空等元素,打造出“潮表”,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另外,有的服装企业利用海尔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转向精细化柔性生产,消费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面料、颜色和款式,通过一键下单直接连接到生产线,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25%,交货期也从原来的二三十天缩短到了十天左右。

相比于单一的生产企业,扎根于消费互联网的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拼多多等,拥有更广泛的用户基础和多维度的消费数据。如果这些平台能够与生产企业和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对接和融合,并提供更高效的大数据服务,将有助于生产企业发现更多市场机会,推动效率变革。

在当今时代,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海量的消费大数据就像矿产资源一样,只有经过深度开发,才能从中提取出宝贵的财富。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充分挖掘大数据的价值,将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推动供需之间形成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进而促进中国市场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