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詹启敏在2022年服贸会卫生健康与工业科技创新服务大会上表示,医学的需求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给医学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詹启敏指出,临床需求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例如,X光虽然能发现占位性病变和骨折,但无法达到精准诊断的效果。因此,医生与工程师的合作推动了CT的诞生。尽管CT并非医生发明,但医生提出的需求促进了这一创新。
詹启敏强调,学科交叉是医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历史上,许多里程碑式的医学突破都是跨学科合作的结果。医学需要与光学、电子、纳米技术、材料科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詹启敏还提到,医学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首先,医学不仅是创新的源泉,健康经济也将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医学是一个广泛的平台,许多学科可以在医学领域交汇融合。 最后,医学是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材料科学的发展成果都可以在医学中找到实际应用。
詹启敏进一步解释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经显著改变了医学模式,尤其是在慢性病管理和心脏病监测方面。例如,通过穿戴设备和数据分析,可以提前预警可能导致心脏骤停的严重房颤。
此外,在医学影像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识别肺部结节的良恶性,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和潜在的生命危险。然而,詹启敏也提醒,尽管人工智能在未来将发挥重要作用,但仍面临数据共享、数据质量、数据标准、数据安全以及伦理和法律等方面的挑战。
总之,医学不仅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更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医学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平台,为众多新兴科技提供应用场景和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