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口岸作为全国最大的集装箱危险品进出口通道,承担着全国近一半的危险品进出口业务。为了保障口岸的安全,上海海关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将危险品综合治理视为确保口岸安全生产和发展的关键措施。通过采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上海海关建立了智慧协同监管机制,有效地筑牢了国门安全防线。
据统计,今年前七个月,上海海关已累计监管进口危险品5.3万批次,查处了107起涉及逃漏检和申报不实的案件,涉及危险品总重量达到3025吨。
上海海关风控分局分析科科长王智指出,针对化工品领域商品种类繁多、专业性强的特点,上海海关充分利用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的优势,对危险品的申报、存储和运输等环节进行风险分析,构建智能化风险防控模型,特别是针对进出口易制毒化工品和危险品的分类管理,进一步提升了精准识别的能力,实现了精准打击。
截至今年7月底,上海海关通过风险分析布控查验了706批次货物,查出128批次伪瞒报进出口危险品,布控查获率达到了18.1%。
此外,上海海关积极与上海海事局等口岸单位合作,通过数据共享、模型共建和结果共用来提升危险品监管效率。利用大数据交叉比对验证,上海海关能够有效判断是否存在涉危不报、高危低报或多重危险少报等风险。目前,上海海关已成功开发并投入使用两个模型,分别是“危化品伪瞒报风险防控”和“出口危险品包装逃漏证”。
例如,在今年7月,一个涉及伪瞒报风险的进口货物被“危化品伪瞒报风险防控”模型发出预警。这批货物为丙烯酸胶黏剂,上海海关风控分局通过风险分析发现,货物在海事部门申报中被列为易燃液体,但在海关申报时却未按危险品标准进行申报。上海海关迅速进行了数据校验,确认企业存在瞒报行为后,将案件转交缉私部门处理。最终,企业在证据面前承认了瞒报危险化学品的行为,案件现已进入行政立案阶段,涉案金额约为12万元。
上海口岸还是全国最大的海运危险化学品集散地,许多长三角企业选择通过这里进出口危险品。为此,上海海关加强了与长三角地区海关的合作,形成了紧密的危险品监管网络,共同维护区域安全。例如,在今年4月,上海海关风控分局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安徽某化工企业进口一批危险品时存在逃漏检的风险。尽管该企业并不在上海,但在初步核实后,上海海关将线索移交给合肥海关。合肥海关随后展开调查,不仅查实了该批进口危险品的逃漏检行为,还发现了该企业其他进出口危险品同样存在逃漏检的问题,总涉案金额超过4200万元。
据统计,目前有超过6600家各类经营单位在上海口岸申报进口危险品,其中约80%的收货人为长三角区域内的企业。面对部分出口案件涉及外地企业调查取证困难的问题,上海海关借助长三角一体化风险防控机制,推进属地与口岸联动核查危险品伪瞒报风险。今年,上海海关联合南京海关、杭州海关和合肥海关,通过这一机制开展了联合防控,查发了28起涉及危险品出口逃漏检的行政案件。
上海海关风险防控分局副局长沈莺表示:“未来,上海海关将继续秉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托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加大打击危险品伪瞒报和逃漏检的力度,强化危险品风险防控,确保国门安全,为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