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衰老”,最令人恐惧的莫过于“痴呆症”。认知功能的退化速度常常超过自然衰老的速度,导致老年人逐渐认不清亲人,忘记回家的路,甚至丧失语言能力,这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5500万痴呆症患者,每年新增病例接近1000万。痴呆症已经成为全球第七大致死原因,也是老年人残疾和依赖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教育水平、吸烟、肥胖、饮酒、高血压、听力障碍、抑郁和糖尿病等,都是痴呆症的风险因素。然而,是否存在一些可以改变的风险因素,能够有效预防痴呆症的发生呢?
答案是肯定的。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的研究员宋欢及其团队在《Neur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身体和精神活动、疾病易感性和痴呆症风险》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经常锻炼身体、做家务以及走亲访友等生活方式,都有助于降低痴呆症的风险。
这项研究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的数据,涵盖了50多万名参与者,年龄范围为40岁至69岁。研究者通过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评估了参与者的身体活动水平,发现频繁的身体和精神活动,特别是家务劳动,对降低痴呆症风险有显著效果。
研究还表明,尽管参与的活动项目越多,患痴呆症的风险越低,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有相同的效果。例如,去酒吧或长时间看电视,反而可能增加痴呆症的风险。而经常走亲访友和参加其他社交活动,则有助于降低这种风险。
此外,研究发现,即使是轻度的体力活动,如散步,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示出积极的效果。而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如剧烈运动,虽然也有益,但效果并不一定更为显著。
尽管大数据研究在某些方面具有局限性,比如问卷调查可能存在记忆偏差,但基于如此庞大的数据群体,这些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未来,医学数据研究有望朝向更加精准的预防和治疗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和公众健康。
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
编辑 谭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