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大数据时代开启了信息共享的大门,快速便捷的信息交换虽然带来了便利,但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回想一下,你每天使用电子设备时需要输入多少次密码?复制粘贴多少条信息?连接多少个WiFi?使用几次人脸识别?每次操作时,有多少应用程序获得了访问你通讯录、摄像头、相册、面容和剪贴板的权限?又有多少公司和企业在读取这些信息后,给你贴上了身份、偏好和消费水平的标签?
2021年8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71.6%。随着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的增加,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网络公司在隐私和数据方面表现出“数据傲慢”的态度,强制用户开放与其服务无关的手机权限,并通过不透明的算法“算计”用户以榨取价值。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数据定义了我们的网络身份和属性。数据安全不仅关乎个人隐私保护,还涉及数字资产的安全。尽管用户授权是为了换取服务便利,但过度索取利用的“越权行为”不仅成为隐私泄露的主要渠道,还催生了大数据杀熟、隐私贩卖、电信诈骗等灰色产业。据数据显示,2021年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44.1万余起,涉案金额高达数千亿元。
每当下载使用一款APP,就会遇到一系列弹窗请求获取设备信息、访问设备照片、通讯录、相册等权限。面对“越权”行为,用户明知存在隐私泄露风险,但为了正常使用不得不妥协。一些企业甚至将这种行为称为“用户意愿”,这种做法导致个人隐私与信息共享的矛盾日益加剧。
用户信任不应被辜负,隐私焦虑需要得到妥善解决。从无序发展到有序合规,大数据时代不仅需要更公平合理的标准和监管,还需要科技行业巨头的实际行动来维护。政策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有明确目的,并禁止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行业内,苹果的ATT框架、小米的照明弹功能、vivo的千镜安全实验室等措施,都旨在加强数据保护。
vivo作为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的战略合作伙伴,其首席安全官鲁京辉在“数字经济:向阳而生”分论坛上分享了《数据保护合规趋势白皮书》,旨在帮助行业内更多伙伴了解全球数据合规趋势,共同推进数据安全行业的发展。
vivo不仅通过了ISO27001和ISO27701等权威认证,还与信通院联合编撰了《数据保护合规趋势白皮书》,展示了其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从行业合作到技术进步,vivo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
政策法规的收紧和多方参与共治,使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走向有序成熟。vivo等企业的努力,将促进数字治理新时代的到来。从芯出发,隐私可感、数据可控的理想状态,需要手机厂商持续创新和改进,以根本解决隐私和数据安全问题。
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道路上,vivo始终是一个长期主义者。通过成立千镜安全实验室、发布隐私中心、推出《OriginOS 安全白皮书》等举措,vivo不仅以领先的技术影响行业,还通过透明、公开的方式向用户展示其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原则和政策。vivo掌门人沈炜表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也是企业获得信任的基础。我们将把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视为不可触碰的红线。”
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行业发展探索了新的方向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