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夕,记者走访了位于安徽省北部的利辛县,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县。在过去几年里,利辛县在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记者深刻体会到,广大贫困群众迫切希望摆脱贫困。经过五年的努力,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利辛县作为皖北平原上的一个人口大县,总人口超过170万。2015年,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时,该县有近8.6万户、20.8万人处于贫困状态,贫困人口数量在安徽省位列第三。
为了实现脱贫致富,利辛县采取了多种扶贫措施,包括光伏扶贫、返乡创业项目、中药材种植、反季节蔬菜大棚、渔业养殖等。此外,产销对接、电商扶贫和旅游扶贫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多元化的发展策略,极大促进了当地的产业振兴。
永兴镇永兴村曾经是利辛县90个贫困村之一。永兴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马大虎介绍,自脱贫攻坚战开始以来,永兴镇始终围绕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目标,采取了多种扶贫措施。
首先是通过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贫困户自主种植和养殖,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脱贫;其次是发展各类产业和土地流转,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贫困村民就业;最后,通过公益性岗位如沟塘看护、光伏看护、保洁员等,解决部分贫困户的就业和基本收入问题。
此外,全县覆盖的光伏扶贫电站也为贫困户带来了每年约3000至4000元的收入。目前,永兴村已成为“一村一品”中药材专业村,种植面积达1123亩,包括蒲公英、薄荷、泥鳅、桑葚、红辣椒、羊等20多种作物。此外,该村还建立了小型工厂,专门从事高清数据线加工。
在精准扶贫方面,武寨村村支部书记武峰魁表示,该村通过深入走访和摸排,制定了详细的“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例如,对长期患病的贫困老人,指定专人进行照料;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光伏看护等长期公益性岗位。目前,武寨村每年将70%的村集体收入用于贫困户帮扶,其余3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利辛县乡村振兴局表示,近年来,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该县在精准扶贫和防止返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通过入户走访等方式关注特殊困难群体的家庭生产和生活状况,落实个性化帮扶措施;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数据交换和信息比对,完善防止返贫预警机制。例如,定期与民政、医保、卫健、教育、住建、水务、残联、公安等部门进行数据比对,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
利辛县的脱贫攻坚工作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的努力。例如,汝集镇朱集村第一书记刘双燕在担任安徽省第五批选派干部以来,带领汝集镇朱集村和城北镇陆小营村成功脱贫。马大虎作为永兴村党总支书记,认为村务公开和基层党员凝聚力是推动脱贫的重要因素。通过“奖先评优”等方式,激励全体党员共同参与村庄建设和脱贫工作。
通过以上措施,利辛县在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