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孙金云的一项调研成为网络热议话题。他带领团队进行了一次“手机打车软件打车”的研究,在国内五个城市投入50000元,收集了800多份样本,形成了一份详细的打车报告。报告指出,苹果手机用户更易被专车、优享等高价车型接单;而非苹果手机用户,其手机价格越高,越容易被高价车型接单。这份报告揭示了大数据用户画像和大数据杀熟现象,引发了公众对消费陷阱的担忧。
在新型消费社会中,消费者权益必须得到保障。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关于修改反垄断法和相关配套制度的议案,其中建议立法禁止协同行为、规制数据滥用、大数据杀熟和平台二选一等行为。据了解,反垄断法的修订已被列入2021年全国人大重点立法工作之一。
如何有效治理大数据杀熟现象?
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消费在内循环中的作用,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平台必须严格依法管理,规范运行。
复旦大学孙金云教授团队的研究揭示了消费者在使用打车软件时遇到的问题。虽然技术实现相对简单,但其隐蔽性较强。如果没有这样的研究,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打车过程中存在这些问题。从影响层面来看,这种定价策略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不仅涉及金钱损失,还影响企业的声誉。
大数据杀熟现象已经引起广泛关注,许多案例和质疑声不断涌现。平台利用算法和已获取的数据对消费者进行操纵,这已成为网络消费领域不可忽视的现象。平台通过设定“苹果优先”或“价贵优先”的标准,以及在优惠策略上采取差异化的措施,试图以这些标准判断消费者的支付能力,进而作出对平台有利的行为。然而,这样的判断缺乏依据,无法真实反映消费者的实际支付能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移动支付的迅速普及,网络消费已成为居民主要的消费方式之一,也是推动内循环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果平台只关注自身利益,忽视消费者权益,人为设置消费陷阱,诱导消费者购买,损害消费者利益,将会阻碍内循环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消费在内循环中的作用,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平台必须严格依法管理,规范运行,不能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消费者利益。否则,最终会被消费者用行动投票。
随着网购产品和服务的普及,网络消费的烦恼难以避免。大数据杀熟现象甚至引起了科研团队的关注。
复旦大学教授孙金云带领团队进行了一次“手机打车软件打车”的研究。他们在五个城市投入50000元,收集了800多份样本,形成了详细的打车报告。报告指出,苹果手机用户更容易被专车、优享等高价车型接单;而非苹果手机用户,手机价格越高,越容易被高价车型接单;苹果手机打车费用更高。
基于大数据用户画像,采取因人而异的价格策略,已经涉嫌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算法原本是为了帮助平台精准推广和服务,但如果算法变成一种“算计”,消费者如何应对?
一方面,平台利用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进行大数据杀熟,这可能涉及商业不当甚至违法行为,需要严格管理和打击。另一方面,考虑到个人维权的成本较高,消费者需要自己筑起第一道防线。预防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可以屏蔽掉大部分风险。依法打击和自我保护是相辅相成的。
“杀熟”靠技术,“反杀熟”靠智慧。消费者在“买买买”时需要一些技巧。例如,传统的“货比三家”依然适用,可以查询不同平台的价格;使用不同品牌手机查询价格,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将商品加入购物车观察价格变化,可以帮助辨别是真降价还是假套路;暂时停用某些高频使用的平台,它们可能会提供更优惠的价格来吸引你……消费者通过自我学习,可以避开大部分的“坑”。
在赢家通吃的网络时代,平台、渠道、价格等条件更容易形成垄断,让消费者难以逃避。打击新型垄断,需要立法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用法律保护健康的市场环境和消费生态。“反垄断法”修订已成为今年的重要立法内容,加大对大数据杀熟、平台二选一等行为的打击力度,用法律保护消费者,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笔者曾经感慨,使用同一部苹果手机的不同手机号登录网约车平台,即使起点相同,价格也会有所不同。而且,身边的律师同行们也曾测试过,使用不同品牌的手机,起点相同,网络打车价格也会有所差异——这验证了复旦教授孙金云的调研结果。
所谓大数据杀熟,并非新鲜事。相同的订单,同一家外卖平台、同一家商户、相同的送餐地址、相同的时间段,会员反而比非会员支付更多——平台根据大数据分析对不同群体实施差异化定价。
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投诉平台,可能只会得到客服的敷衍,甚至几张优惠券作为补偿;而如果考虑起诉,尽管可以认定平台涉嫌“大数据欺诈”,但由此带来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让人望而却步,只能通过个案获得公正。
因此,笔者认为,将大数据杀熟的维权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是不合理的。管理大数据杀熟现象,重点应放在制度建设和监管上。例如,完善用户数据保护的相关规定,明确用户数据使用和技术应用的界限。此外,监管部门还可以将消费者数据信息纳入重点监管范围,定期要求平台上报数据,从而加强监管,提高查处平台违规使用用户数据的能力。
复旦大学教授孙金云的调研为未来大数据合规管理提供了参考。尽管公众对大数据杀熟感到愤怒,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往往束手无策。然而,随着社会共识的形成,管理大数据杀熟等乱象已经迫在眉睫。
相信不久的将来,类似于打车差价、外卖差价等大数据杀熟问题,将因相关法律制度的落实而得到有效解决,平台受到严格监管,公众也将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