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热议话题之一是不同手机在同一时间搜索同一航班时出现票价差异高达三倍的现象,引发了关于“大数据杀熟”的讨论热潮。对此,澎湃新闻进行了深度采访,涵盖消费者、在线旅游平台、航空公司及代理商等多方,旨在揭示大数据杀熟的真实面貌。
据网友反馈,于2月7日,从郑州至珠海的航班在不同手机、不同账户的搜索下显示出截然不同的价格——最低400元,最高1330元,其中,苹果手机显示出的价格最高。价格区间跨度达900元以上,最高价与最低价比值约为3.325倍。
面对质疑,飞猪方面在1月18日回应称,他们正积极联系视频中提及的用户,核实情况。初步判断,价格差异可能是由于代理商价格投放错误或是视频中的账号领取了大额优惠券所致。若用户发现价格异常,飞猪承诺将及时处理。
1月20日,澎湃新闻进一步联系飞猪官方客服,得知飞猪已对涉及航线的价格展示情况展开全面排查,但因机票销售链路复杂,目前仍在调查之中。客服重申,飞猪坚决反对利用大数据实施杀熟行为,若用户在购票过程中发现价格异常,可随时联系客服解决。
2月4日,澎湃新闻再次询问飞猪,得到回复确认飞猪不会实施大数据杀熟,并表示正在跟进此特定案例。客服还表示,需要与专项小组进一步确认相关信息。
与此同时,行业内部专家指出,虽然在同一时间搜索同一航班出现价格差异是常态,但如此大的价格差异实属罕见。有航司内部人士推测,价格差异可能与第三方平台的供应商技术操作不当有关。此外,有在线旅游平台内部人士分析,可能是机票代理在上架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将本应作为打包旅游产品的一部分特惠机票错设为独立产品,从而导致了价格差异。
在澎湃新闻的调查中发现,不同在线旅游平台在同一时间搜索同一航班时的价格确实存在差异,但差价通常不超过30元。这表明,价格差异主要源于平台间的会员体系、商家活动、新人优惠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
综上所述,尽管个别案例中出现了显著的价格差异,但整体来看,机票价格的差异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平台有意实施的大数据杀熟行为。然而,鉴于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各大平台应进一步优化算法,确保透明的价格展示,避免给用户带来混淆或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