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疑云|为什么5分钟后再查询,我的机票变贵了?

图灵汇官网

近来,不同手机在同一时段搜索同一航班票价差异显著的现象,再次激起了对“大数据是否‘杀熟’”的讨论。澎湃新闻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了消费者、在线旅游平台、航空公司以及代理商等相关领域内的人物,力图揭示这一现象的真相。

在调查过程中,澎湃新闻注意到,尽管存在数百元的巨大价格差异,但更常见的问题在于,“同一时间段内,同一航班的机票价格会因搜索设备的不同而出现大幅波动”。

石先生就是这类情况的常遇者。为了买到机票,他与妻子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他负责筛选航班和比较价格,确定后告知妻子,后者再用个人手机完成购买。然而,当他查完机票信息后刷新页面,价格往往上涨,而妻子的设备上价格依旧维持原状。

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所谓的“缓存价格”现象呢?

多位业内专家解释称,这是由于调取的价格信息存在时间差异所致。当前,中国各大航空公司均通过“中航信”系统,即全球分销系统(GDS),统一管理机票库存。举例而言,当有人购买机票后,无论是通过平台、代理商还是航空公司,都需要向中航信系统请求数据,检查库存,并从系统中获取最新价格。然而,若每位消费者下单后都逐一请求数据,将产生高额成本。因此,平台通常会预先缓存部分数据,使得不同用户在搜索时看到的价格可能有所不同。但付款前,平台会再次验证价格,导致实际支付金额与搜索时显示的金额不一致。

此外,张璐璐,一位旅游行业资深评论员指出,除了春秋航空外,其他航空公司的票价均由中航信系统提供,售票平台仅能获取系统中的价格信息,并无定价权。机票价格随航班客座率变化实时调整,售票平台需按设定频率更新价格和库存,更新延迟可能导致不同设备间的价格差异。某些供应商可能以优惠价格提供剩余未售出的座位,这些价格在搜索结果中通常会优先展示。

疫情期间,周玉文曾从事国际机票代理工作,他指出平台与代理均无定价权,平台更像是大型商场,提供展示场地。在旺季如春节假期,代理可通过“甩尾”促销剩余座位获得较高利润;而在淡季,未售出的座位可能会以极低价格出售。若未能及时处理这些剩余座位,代理将面临较大损失,甚至影响与航空公司的合作关系。

另一方面,李可表示,航空公司设有代理,代理再将优惠政策分发给其他代理公司,包括在线旅游平台,这些优惠可能根据用户画像定向推送,例如针对老年人或学生群体,从而造成不同用户间的票价差异。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规范机票代理行业,民航局于2016年发布通知,要求机票代理不得额外收取服务费,也不得采用恶意篡改价格、捆绑销售等方式损害消费者权益。该通知还规定,航空运输企业向销售代理支付的费用改为每张票固定的数额,这减少了代理的利润空间,促使航空公司直销比例增加。

张璐璐进一步说明,对在线旅游平台等售票平台而言,收益与机票折扣率和销量紧密相关,与最终票价无关,故不存在“杀熟”的动机。在高峰时段如春运、假期,部分低价舱位可能已售罄,导致价格不一。热门航班的价格变动更为频繁,且舱位选择不同,即使是同一经济舱,价格也可能存在差异。

综上所述,机票价格波动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价格信息缓存、更新延迟、舱位折扣差异等。同时,随着监管措施的实施,机票代理行业的运作机制也在逐步规范化。

本文来源: 互联网 文章作者: 陈帝
    下一篇

导读:近日来,ChatGPT的火爆程度是不用说了,虽然我尝试了多次,都无法正常使用,我也没有途径去搞到国外的手机号来认证,只能干着急,有时去看看别人的体验感受。 但是,就在同时,也不时传出美国仍然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