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像人的自然语言交互工具,越容易让人失望?

图灵汇官网

自然语言交互工具的拟人化与期望值管理

自从Siri问世以来,拟人化已经成为自然语言交互工具不可或缺的能力。无论是面向个人用户的AI语音助手,还是企业提供的智能客服,甚至是带有语音功能的家用电器,都在努力赋予自身人格特质,仿佛它们已经具备了某种智慧。

然而,拟人化是否真的能够改善用户体验呢?最新的研究表明,情况可能并非如我们所想。

自然语言交互工具拟人化的多重策略

首先,自然语言交互工具需要拥有一个亲和力十足的名字。通常这类名字以“小”字开头,既显得无害又符合政治正确的标准。

其次,语音生成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些工具能够模仿人类的语气。早期的语音合成技术依赖于真人录音加规则匹配,但现在则更多地采用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技术,比如谷歌的WaveNet,它能够捕捉到人类说话的各种细微特征,从而生成更为自然的语音。

接下来,为了使对话内容更加人性化,这些工具还需要具备强大的语义理解和多轮对话能力。例如微软的小冰就采用了全双工自然语言交互技术,这使得它不仅能理解用户的意思,还能适时地引导对话,使交流显得更加流畅自然。

最后,为了进一步增强拟人化的效果,设计师还会为这些工具配上可爱的卡通形象,并赋予它们一些亲昵的口头禅。这样一来,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很难意识到它们其实只是机器。

越拟人化越好吗?

虽然拟人化可以让自然语言交互工具看起来更加亲切,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总是最好的选择。宾州州立大学的研究表明,在实际应用中,用户的满意度与智能客服的拟人化程度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让志愿者们与不同级别的智能客服进行交流,结果发现,那些明确知道自己正在与机器交流的志愿者,往往对服务感到更加满意。相反,那些被误导以为自己在与真人交流的志愿者,则容易因为无法达到预期而产生失望感。

这一现象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用户期望值的管理。当智能客服表现出高度拟人化特征时,用户的期望也随之上升,一旦不能满足这些期望,失望感便会随之而来。

提升工具性的必要性

尽管自然语言交互工具在模仿人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表现仍有待提高。当前,这些工具在处理特定领域知识时仍存在不足,特别是在处理小语种、老年人和儿童的语言方面。此外,它们对于某些专业领域的术语和概念也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未来的重点应当放在提升工具性的能力上,比如建立各行业的知识图谱,扩大词汇库,以及收集更多的语言样本用于AI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然语言交互工具不仅具备拟人的外表,还能够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