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商平台因其广泛的用户需求、较低的准入门槛和亲民的运营成本,吸引了大量商家参与,形成了“普惠型”就业生态。这种生态不仅为传统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还为弱势和边缘群体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1月13日,中国社科院大学发布了《电商生态高质量发展与就业促进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结合公开数据及相关情况,深入探讨了互联网平台经济在就业方面的带动能力。
作为新就业形态的主要载体,互联网平台一方面聚集了大量中小微企业,另一方面也关联着众多劳动者,平台的发展与就业息息相关。
《报告》指出,目前拼多多平台上的商家数量已达到1420万家,涵盖多种品类和业态。综合来看,拼多多通过商家端直接就业、仓储物流端就业、平台员工就业以及间接就业四个维度,累计激发了5532.1万个就业岗位。
报告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电商生态创新与就业促进的关系。拼多多的兴起使得创新技术迅速惠及更广泛的人群,这种“产业+互联网”的模式为从事工业、农业及服务业的数千万人口以及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体现了其普惠性。
在拼多多的就业生态系统中,宝妈和夫妻店表现活跃。谢瑞玲就是受益者之一。她在甘肃老家生完二胎后,不再外出打工。得益于农村电商的发展,她现在在当地的果蔬仓库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在江苏东海县,类似的宝妈们也积极参与到穿戴甲产业中。自2019年以来,该产业在拼多多平台上迅速发展,带动了5万多名从业人员,其中大多数是“妈妈岗”。
此外,拼多多还通过多多买菜等业务,为许多人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据《报告》显示,多多买菜的夫妻驿站自提点提供了约200万个灵活就业机会,而生鲜分拣、称重、包装和配送等环节则创造了大约50万个就业岗位。
综合来看,拼多多平台在国内共提供了2111.5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刘晓春认为,电商平台通过广泛的用户需求吸引商家入驻,降低准入门槛和运营成本,从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不仅吸引了大量个体商家,也带动了店铺的雇佣就业。同时,平台通过匹配市场需求和供应,进一步激活了供给端就业。
互联网平台引领的电商生态体系还在不断扩展。商务部数据显示,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8.8%,网络零售平台店铺数量增加了2.8%。
电商业态的发展与创新不仅带动了直接就业,还使许多“弱势群体”间接获益。例如,在江苏无锡阳山镇,六旬老人胡秀桂通过拼多多等平台,实现了年收入百万元的目标。
《报告》分析指出,拼多多形成了助力乡村振兴和拓展社区就业两大特色就业板块。作为国内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通过“多多课堂”、“农云行动”等措施,已累计带动逾30万名新农人返乡创业,助力超过2000万农业生产者参与到数字经济中。
《报告》认为,拼多多通过技术创新和社会责任双重驱动,促进了高质量、多元化就业。近期,拼多多推出了“百亿减免”、“西进行动”和“新质供给”三大战略,旨在降低经营成本、缩减物流成本,并推动产品、技术和品牌创新,以实现高质量就业。
刘晓春表示,平台经济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经济组织,在资源配置和产业协同融合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