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WAVESUMMIT+2021深度学习开发者峰会在上海成功举办。百度首席技术官兼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王海峰在会上分享了飞桨平台的新成就:吸引了406万名开发者参与,建立了47.6万个模型,服务了15.7万家企事业单位,在中国深度学习平台市场占据首位。
王海峰指出,飞桨产业级深度学习开源开放平台是一个典型的AI生产平台,它不仅帮助众多开发者提升能力,还有效支持了AI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飞桨作为AI生产平台,其关键优势在于能够将AI技术以标准化、自动化和模块化的方式提供给不同行业,实现广泛的应用。此外,该平台还汇聚了多方力量,通过创新合作,共同推动技术进步和发展。
过去三年中,飞桨专注于技术和产业需求,不断突破并创新核心框架,使AI模型的开发、训练和部署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同时,飞桨积极开放源代码,集结开发者和各界人士,共同构建繁荣的生态系统,并通过培训培养AI人才,实现了技术、产业、人才和生态的相互促进。
王海峰认为,当前人工智能表现出两大显著特点:融合创新与降低门槛。一方面,AI技术及其产业的融合创新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尽管AI技术愈发复杂,但其开发和应用的门槛却在逐渐降低。
融合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与深度学习的结合、跨模态技术的融合、软硬件一体化的优化,以及技术与具体应用场景的融合。例如,百度近期发布了全球首个知识增强的千亿参数大模型——鹏城-百度·文心,该模型在多项任务中取得了最佳效果。这一成就离不开飞桨在大规模训练技术上的突破,飞桨研发的自适应大规模分布式训练技术极大地提升了大模型训练的效率。
跨模态技术的融合方面,百度开发了知识增强的跨模态大模型,以提升跨模态理解和生成的能力。在软硬件一体化方面,飞桨已与22家国内外硬件厂商合作,完成了31款芯片的适配和联合优化,从而优化了AI应用的整体性能。
技术与应用场景的融合方面,飞桨在各行业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创新,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也推动了平台自身的进步。飞桨还特别推出了科学计算API,支持量子计算和生命科学研究等领域,探索AI与其他前沿科技的融合。
尽管AI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但其开发与应用的门槛却在逐步降低。技术层面,大型模型因其通用性强、泛化能力好和效果优异而成为AI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有助于降低开发和应用门槛。飞桨在核心框架上实现了动静统一,兼顾了科研和产业开发的需求,满足了不同开发者的需求。
工具与平台方面,飞桨开发了一系列工具,包括推理部署工具链和模型压缩工具,以及产业级模型库,降低了模型开发和部署的成本。
在生态建设方面,飞桨为开发者提供了丰富的产业实践案例库,帮助企业借鉴成功经验,加快智能化转型。同时,飞桨还建立了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
随着AI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对兼具AI知识和产业经验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为此,飞桨致力于培养这类人才,通过联合学术界和产业界,打通产学研用的循环,持续向社会输送AI人才。
峰会上,飞桨发布了十项最新进展,包括新版全景图、飞桨“大航海”2.0共创计划以及业界首个产业实践范例库等新技术产品。
正如王海峰所强调的,飞桨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和开源开放的理念,敏锐洞察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不断积累和突破核心技术。同时,飞桨稳步推进建设生态系统,与广大开发者和产学研用各方携手探索和成长,助力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