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报道指出,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需求正迅速升温,进入了一个高度竞争的阶段。自2023年AI大模型技术爆发以来,各大国内厂商在研发方面保持了高度的隐秘性,凸显了AI人才在技术背后的决定性作用。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科大讯飞的AI创新教育总经理刘国飞提出了《AI大模型助力新型工业化产教融合》的主题演讲。他指出,认知大模型的“智能涌现”将深刻影响未来岗位的能力要求,高等教育应增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以适应这一变化。
对比过去对尖端技术人才的渴求,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在论坛上强调了智能技术涌现带来的新岗位机遇,如数据标注师、提示词工程师等,这些岗位的门槛相对较低,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AI将成为人类工作的有力助手,创造更多工作机会。
围绕AI对未来产业的潜在影响,以及教育如何适应这一变革,刘国飞接受了《时代周报》的独家采访。他阐述了AI大模型在教育场景下的应用挑战与解决方案,包括知识准确度要求、意识形态与安全考量、以及跨学科教学的适应性等。
科大讯飞正在探索构建教育专有大模型,旨在通过生成式课堂、考试评阅等功能,辅助教师备课,丰富课程内容,并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教育管理和治理。此外,该模型还能提供作业、考试、教研、管理等服务,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为了应对新岗位需求,科大讯飞提出了面向新型工业化的信息科技人才培育方案,利用大模型构建“实验即教学,教学即实验”的学习体系。该方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实验教学为核心,借助讯飞星火大模型等技术手段,培养兼具IT与OT知识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刘国飞提出,高校应成为AI领域的主力军,培养具备深度研究与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而K12教育则应培养AI时代的原住民,让孩子们从小接触AI,形成基本的认知和使用能力,为未来深入学习AI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面对AI岗位的就业热潮,刘国飞表示,未来就业前景乐观,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的增长以及政策支持为AI领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他也提醒求职者需具备专业技能以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
随着AI技术的不断演进,教育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挑战。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满足未来岗位的需求,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