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旨在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设定了两个主要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立创新体系,并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到2027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指导意见》指出,人形机器人集成多种先进技术,有望成为未来的颠覆性产品。然而,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在关键基础部件、操作系统、整机产品和领军企业等方面仍有不足。因此,需要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培育形成新的生产力。
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和“小脑”技术是关键。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增强环境感知、行为控制和人机交互能力。此外,还需要突破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的端到端通用大模型、大规模数据集管理、云边端一体计算架构、多模态感知与环境建模等技术。同时,开发控制人形机器人运动的“小脑”,建立运动控制算法库和网络控制系统架构。
“机器肢”技术群包括仿人机械臂、灵巧手和腿足的设计,满足高动态、高爆发和高精度的运动需求。攻关“机器体”技术群,则需解决轻量化骨骼、高强度本体结构和高精度传感等技术难题。
《指导意见》还提出构建完善人形机器人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学研用组成创新联合体,加快人形机器人与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的融合。
《指导意见》强调了打造基础版整机的重要性,构筑通用整机平台,开发低成本交互型、高精度型以及极端环境下高可靠型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
开发人形机器人专用传感器、高功率密度执行器、专用芯片和高能效动力组件,突破视、听、力、嗅等高精度传感关键技术。
构建人形机器人专用操作系统,开发适用于各类场景的应用软件,建设完善应用开发平台和工具包。
《指导意见》指出,要拓展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包括特种领域、制造业典型场景和民生及重点行业服务。具体措施包括强化复杂环境下的本体控制、快速移动和精确感知能力,提升工具操作与任务执行能力,以及满足生命健康和高品质生活需求。
为了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需要培育优质企业,完善创新载体和开源环境,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带动产业创新资源集聚。
《指导意见》指出,要从产业标准体系、检验检测和中试验证能力以及安全治理能力三个方面强化支撑能力。具体措施包括开展标准化研究、建立关键指标体系、提升功能安全性能等。
《指导意见》还指出,鼓励地方政府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同时,发挥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带动作用,引导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积极参与。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和商业化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人形机器人有望在未来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