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何时休?|两会热点大家谈

图灵汇官网

近年来,“大数据杀熟”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分享了他们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表达了对这一问题的不满和期待尽快解决的愿望。

“杀熟”手段层出不穷

旅行电商平台成投诉重灾区

最近,“3款手机同时买机票差价3倍”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了广泛讨论。然而,“大数据杀熟”不仅限于机票预订领域。

以“大数据杀熟”为关键词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可以看到大量投诉案例。这些投诉涉及网购、在线旅游、网约车、酒店、外卖等多个平台,总数达到6370条。

一位网友表示,他在使用美团预订住宿时,同一房型的价格在不同手机上显示不同。最终他投诉至北京海淀文旅局,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保存证据后,消费者可以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另一位网友分享了他的经历:作为某出行平台的长期贵宾会员,他预订了一家酒店的大床房,花费558元,而他的朋友在同一时间查询到的价格仅为501元。他认为这是对老客户的严重欺骗,要求退还差价57元,并要求额外赔偿570元。

出行平台客服提供了200元的赔偿方案,但遭到网友拒绝。他说:“如果不是同行的朋友帮忙查看,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件事。”

还有网友表示,连续一个月点外卖,甚至购买了优惠券,但价格却越来越高。他尝试用另一个地址的名字下单,发现比原来的价格便宜很多。

为何大数据“杀熟”屡禁不止?

涉及企业、消费者等多方因素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四川省委会副主委、四川恒和信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正国指出,“大数据杀熟”屡禁不止,原因复杂,涉及企业、消费者等多方因素。

从企业角度来看,利用先进的算法技术分析消费者行为,隐蔽地实施“杀熟”,既难以被察觉,也难以受到监管处罚。这降低了企业的法律责任风险,同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大多数消费者对“杀熟”缺乏明确的认知,无法及时识别并采取行动。此外,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面临高昂的成本、复杂的举证过程以及模糊的价格歧视法律认定等问题。

李正国还提到,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相关行业规范标准尚未完善,法律层面对“大数据杀熟”的规定不够明确,缺乏具体的执法依据。同时,由于大数据“杀熟”的监管和取证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监管部门难以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从而导致查处成本高昂。

如何判定是“杀熟”还是平台营销?

营销手段不得非法收集利用相关信息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并未直接定义“大数据杀熟”的概念,但从本质上来说,它是指企业利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如地理位置、消费频率、购买历史等),通过算法手段在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对消费者实施的差别待遇。

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明确规定,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时,必须保证决策透明度和公平性,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因此,虽然都涉及对用户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但合法的平台营销手段并不包含非法的信息收集利用和不正当的定价策略。如果企业在收集个人信息时违反法律规定,或者消费者间的价格差异没有正当理由,那么这种行为就构成了“大数据杀熟”。

消费者遇到大数据杀熟怎么办?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维权

自2022年3月1日起,《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开始施行,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消费者在遭遇“大数据杀熟”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维权措施: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投诉;
  • 向网信部门和电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投诉、举报;
  • 在涉及欺诈的情况下,向法院起诉,请求撤销合同并要求惩罚性赔偿;
  • 如果能够证明经营者拥有市场支配地位或达成垄断协议,消费者可以提起反垄断诉讼,或者向反垄断执法机构举报。

建议:加强监管

将平台经营者定价算法予以公开或备案

李正国建议出台更高层级的规范,明确界定“大数据杀熟”的行为要件和相应的行政处罚后果,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此外,将平台经营者的定价算法公开或备案,有助于监管机构准确判断是否存在“杀熟”行为。

为了应对大数据“杀熟”及算法侵权带来的举证难题,李正国建议加快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并充分借助社会力量,通过听证会、咨询等方式,吸纳专家、学者和公众共同参与执法过程。

赵川认为,为保障消费者权益,营造清朗的在线消费环境,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相关法规的监督执行。平台运营商也应避免因小利而损害自身品牌形象,采用公平诚信的经营策略。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