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用户感到不满的区别定价,实际上就是大数据“杀熟”。这种做法并不明智,平台应该利用大数据更好地服务现有客户,提供更多的福利,从而提升老客户的综合性价比。
随着春运出行高峰期的到来,消费者频繁购买年货、预订机票和酒店,大数据“杀熟”再次成为热门话题。据报道,在同一个平台、同一时间预订相同的航班,三部手机显示的价格相差达930元。此外,有些消费者发现,等级较高的账户显示的价格较高,而等级较低的账户则有更多优惠。
如同以往,各平台通常将价格差异归因于促销活动,特别是针对新用户的优惠。由于信息和技术方面的天然不对称,消费者始终无法确定,这究竟是大数据“杀熟”,还是合理的差异化营销。春运期间,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大数据“杀熟”和差异化营销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属于价格歧视。商家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用户数据,了解消费者的偏好、经济能力和消费习惯,从而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传统市场的小贩常常通过观察顾客的行为来实施差异化定价,类似于“人脑版”的差异化营销。然而,老顾客往往能得到更多优惠,而新顾客则较少享受优惠。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平台企业的差异化营销更为普遍且精准。北京市消协的一项调查显示,86.9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经历过大数据“杀熟”,问题主要集中在网购、在线旅游、外卖和网约车领域。
调查显示,大数据“杀熟”主要表现为六种情况:同一时间不同用户购买相同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不同;多次浏览后价格自动上涨;不同用户享有不同的折扣形式;隐藏或不向老用户发放优惠券;根据用户特点提供特定的商品或服务;以及“手机配置不同价格不同”。其中,线上平台通常给予新用户更多的优惠,而老用户则较少享受优惠,因此更容易被消费者察觉并引起反感,使得大数据“杀熟”成为线上差异化营销的代名词。
虽然大数据“杀熟”长期以来备受质疑,并且政府文件中也提到了对其进行规范,但平台企业从未承认存在此类行为。由于相关行为的即时性、隐蔽性、模糊性和复杂性,不仅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面临辨识难、举证不易、维权困难等问题,就连监管部门也难以找到确凿证据。
实际上,让用户感到不满的区别定价就是大数据“杀熟”。消费者质疑的是平台的定价是否公平合理,同时也担心自己的隐私信息是否被滥用。每一次的热搜事件都凸显了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提醒我们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至关重要。在这方面,监管和法律细则需要尽快完善,平台也应该更加透明地展示优惠细节,使消费者能够一目了然。
随着全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超过10亿,平台企业应当将“复购”和“留存”的消费者视为珍宝,而不是继续“杀熟”。即便新用户优惠能带来一些增量,但如果导致数亿老用户感到不满,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合算的。除了新用户优惠,平台还应利用大数据更好地服务现有客户,提供更多福利,如免费升级房间、提前入住、积分兑换礼品、高等级用户专属活动等,使老客户获得更高的综合性价比。从长远来看,遏制大数据“杀熟”最终还是要依靠公平有序的竞争。春节期间,正是检验平台实力和诚意的最佳时机。